夷陵之戰的簡介

  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合稱三國“三大戰役”,夷陵之戰也是為關羽的“報仇之戰”,但最終劉備慘敗收兵,蜀漢此戰後元氣大傷,被稱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夷陵之戰簡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

  實際上:蜀漢約四萬多、五溪蠻夷約一萬兵力,東吳約五萬多兵力。因小說《三國演義》主要是描寫蜀漢,故而有所偏袒,蜀軍並非所謂的七十萬人,吳軍也非二十萬兵力。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軍師

  當時劉備以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攻打東吳奪取荊州,遭到了蜀漢大臣們的強烈反對,還有諫臣苦勸無效,被劉備訓斥下獄,丞相諸葛亮也有勸諫,趙雲也附議,意思是說,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竊取國家才是公仇,曹魏是蜀漢和東吳的共同敵人,在公仇未報的情況下,先報私仇,是不合大體的,也不是一個君主應該有的胸懷,但是劉備不聽,一心怒氣要給結義兄弟報仇,不管蜀漢剛剛立國不久,百姓未安,家國未平,這未他攻打東吳失敗埋下了伏筆。

  後人推測,也許就是因為這個戰爭動機大家都反對,當時蜀漢有名望的大臣都有異議,劉備不免惱火,把反對的大臣打發到別處去了,趙雲在後方督辦糧草,張飛是和劉備同仇敵愾的,結果一心想要報仇,加緊操練士兵,讓本來頗有怨言的下屬,心生恨意,刺殺張飛,投奔到東吳去了,張飛的死又給劉備心裡添了把火。劉備無人可選,無人可帶,只能帶支援自己的將領出徵,而軍師人選,諸葛亮已表明反對意見,而且他還要駐守成都,事關重大,並不是合適人選,至於法正,卻也在出徵前逝世,挑無可挑,沒有合適的軍師隨軍,而劉備自己不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這也是導致戰爭失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