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兒童故事

  有問題要及時請教才能解決煩惱和困惑,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是學習的好態度,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孔子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篇2:周厲王

  西周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刮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佔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老夫我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千萬別把憂患當做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癒了。後來的勢態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國都的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後來,人們就用“不可救藥”來形容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篇3:孔紇

  “不恥下問”這話,是孔子講的。說起孔子的家世,那可遠了。他出生在春秋末葉的魯國昌平鄉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姓孔,名丘,字仲尼。至於大家為何都喚他作孔子,這其實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人們對他的尊稱。

  孔丘的爺老子叫孔紇,其人魁梧雄壯,儀表堂堂,文武雙全,膂力過人,是魯國威名遠播的一員虎將。

  這年,孔紇已過六十四歲,雖已有一妻一妾,可正室施氏只生了九個閨女,小妾倒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伯尼,但是個跛子,想要一個健全的兒子就成了孔紇的一大心願,決意再娶第三房。新人顏徵在進門這天,孔紇大人一門心思只想生兒子,一瞅後晌天氣晴好,就異想天開,命人套好馬車,鋪墊厚實,帶上祭祀用物,載上新人,朝城東尼山興沖沖地駛去。車跑得輕快,尼山隱約在望,半山神廟在綠樹叢中,琉璃瓦頂映著陽光分外耀目。望此孔紇倏然一陣興奮,不由自主地摟住新人;徵在顯然尚不習慣這種親密,有些害羞,欲掙脫孔紇的懷抱;然而武將出身的邑宰老而不糠,青藤只得緊傍老樹。

  孔紇輕聲道:“你沒聽說過?尼山神廟靈得很呢!回頭我倆入廟求子,你可不許有絲毫雜念!”徵在面紅無語,默然垂頭。或許是新人的嫩臉嬌熱熨開了孔大人的厚面褶皺,孔紇談笑風生:“……我們孔家世系,上溯有滅夏桀而建立商王朝的成湯子乙。黃帝是我浩浩華夏的始祖聖哲!我孔氏作為黃帝的嫡脈子孫,無上榮光啊!”孔大人說著一臉景仰之情。

  徵在茫然無語。孔紇又開口了:“你可知道,為夫為什麼要帶你來這尼山神廟求子?”徵在總算開了口:“你不說誰知道。”孔紇神祕地對新人說:“史說,黃帝的生地就在壽丘,古壽丘就在本邑城東。”“哦……”徵在一笑。孔紇更來了興致:“上古時,少典國君有妃附寶,一日她在原野上行走,傍晚時天邊閃電突現,如龍飛繞纏北斗樞星,當即一陣心動腹熱,有了身孕,懷了二十四個月,後在此地生下了至尊至偉的祖聖黃帝……所以,我今與汝誠意來此聖地求子,是喜夫人年少豐盈,天性仁孝,你我貞潔交合,賴祖蔭庇佑,上蒼恩賜,育得碩男,我孔門瓜瓞綿綿,祭祀不絕……”說著車到了山門前……

  求子完畢,老夫少妻相攜步出正殿,不知不覺中二人出了邊門,沿著幽香靜謐的小路款款而下。突然,一道閃電插地,沉雷轟頂,雨點砸樹,“呀,要挨淋!”少婦徵在不安地望著老夫孔紇;“別怕,隨我來!”孔紇牽起少婦至一石洞,躲了進去。石洞清潔、寬敞,孔紇寬慰道:“這洞叫空桑,因前面兩株古桑樹得名。先避一避,雨停了我們再走。”兩人在一長方條石坐下。不想這雨越下越大,沒有停意。天全黑了,洞中一點兒亮也沒有,徵在冷得有些發抖。

  孔紇將她攬住:“別怕,有我呢。”沉寂中,突然一道閃電,雷聲緊隨,驚心動魄,徵在“啊”的一聲紮在孔紇懷裡。就在此際令人不可思議的奇景出現了,閃電如柱豎立洞中,照耀如晝,溫暖異常,洞外傳入人聲:“聖母在上,請受尼山小神一拜。上天降旨,今夜奎星下凡投胎,故有風雨雷電伴隨,毋庸驚懼,安心洞室,定可無恙。”話音消逝,唯有雨聲一陣緊似一陣。“聖母?聖母……”孔紇磨叨著,又想到奎星投胎,不由一陣亢奮,擁著徵在倒在了溫潤的條石上……

  尼山歸來,少夫人徵在果然有了身孕,孔大人自然欣喜異常……十個月過去了,徵在肚子挺得老高,只是不見生。又過了一個月,還沒動靜,徵在怕出意外,回了孃家。孔大人不放心,十二個月頭上,就帶上個接生婆親自駕車去了。返回時,車到空桑洞,馬突然停了,徵在一聲“哎呀”,頓覺腹痛不止,額頭汗珠如豆,顯然要生了。“這,如何是好……”孔紇嚇壞了。還是接生婆穩便,她叫孔大人將車靠邊停下,攙下徵在,抱扶進洞,隨即自己揭下墊車的被子,拎上一應接生用物,搶先進洞,將被子鋪在條石上,待徵在躺下,接生婆吩咐孔紇速去廟裡尋水……一陣忙活,孩子平安降生了。

  徵在抱著襁褓在丈夫的攙扶下走出石洞,忽見漫天霞飛赤透,仙樂隨霞飄來,悅耳解頤,樂中兩龍騰舞,一頭麒麟清吟歡跳,似為送子功成而慶賀……這個誕生在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的嬰兒就是偉大的孔子!因為他降生於尼山,尼山俗稱尼丘,所以他的名字中有“丘”又有“尼”,又因他排行老二,故稱仲尼。

  孔子長到三歲時,老爹就去世了。他是跟著守寡的母親征在長大的。因為生活清貧,孔母寧可苦著自己也要供小孔丘讀書,甚至自己得了重病,也捨不得花錢去看。孔子從小就懂事,很有志氣,勤奮好學,而且非常孝順母親。他理解母親的難處,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起小就參加勞動。他種過田,趕過車,給人家放過羊,給那些辦婚事或喪事的人家當過樂隊的吹鼓手。他從不怕對人家說起自己少年時家境貧困,曾經做過很多被上等人看不起的體力活。正是參加勞動,接觸民眾,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才造就了孔子志向高遠、人格高尚的品質,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和文人學子的萬世師表!

  孔子淵博如海,這是因為他不光喜歡向書本學習,還喜歡遊歷,向各行各業的人士以及大自然學習。他的這種愛好到老都沒有改變過。這一年,五十多歲的孔子又率領眾多弟子去周遊列國。一遊十多年,最後在楚國兜了一圈兒,孔子就領著弟子們踏上回家的路了。返程途中,他們一路觀景問俗,評判時事,好不熱鬧。這天,他們師生走進一個小村莊,路邊一農家門上的一副對聯突然吸引了孔子。孔子急叫停車,下來走到門前,邊念邊稱讚道:“家財萬金不算富,膝下無子亦有福。好!寫得好!只是……這意思嘛……”他看左右弟子,和藹地問道:“你們誰讀懂了這對聯的意思?快給老師說說。”

  孔子看誰誰搖頭,好像嘴都揣進了口袋。臨了孔子發話了:“既然咱們誰也解不出,走!進院請教農家去。”孔子剛抬起腳,有弟子攔住勸道:“老師,還是不進去的好。您向無知的老農求教,只怕日後會有人笑話呢!”孔子什麼也沒說,帶頭進了農家院。農戶一家人迎出屋外,一位長者熱情地問道:“老先生來我寒舍,不知有何事要小老兒操辦?”孔子趕忙一揖到地,誠懇地說道:“老人家,打擾啦!我看您這院門上對聯寫得甚好,只是意思難懂,特地進來請教主人給解釋一二。”“哈……這有何難。”老者爽朗地笑著,扳著手指頭說起來:“您聽好,我家世代種田,確實算不上富裕。

  可我有十個閨女,俗話說,一個閨女一千金,十個不就是萬金嗎?我沒有兒子,這在有兒子的人家看來很不幸。可是我這十個閨女給我招來了十個女婿。常言道,一個女婿半個兒。您算算我有幾個兒?他們個個爭著孝敬我,比起那些有兒子娶了媳婦忘爹孃的人家來說,我這福可是享得多啦!所以我就寫了這副對聯:‘家財萬金不算富,膝下無子亦有福。’老先生,您說是不是這麼個理兒?”孔子連連稱妙。

  出得門來,孔子看著有些不自然的弟子們,語重心長地告誡道:“你們須知道,學問學問,要學好,就要勤問。希望你們能記住我常說的幾句話: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就是做學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