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與立春的區別

  春節是我們農曆的新年,這個節日從古至今一直都很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代表著辭舊迎新。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立春代表著春季的到來。那麼這二者有何不同呢?今天萬年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大家快隨小編去看看春節和立春的區別吧。

  春節和立春的區別

  其實公曆與農曆的時間,是相差較大的,一般相差一個月左右或以上。在曆法上,中國現在是雙軌制,既採用公曆紀年,也延用農曆紀年。而從生產生活與民俗文化等方面來看,農曆紀年,更能反映天象與農時,更利於播種收穫,更符合華人習慣;同時農曆紀年,也是判斷人生運勢的重要依據;比如我們排出的生辰八字,都是農曆的干支時間,根據這些干支的生克關係,才能判斷運勢如何。

  每年的1月1號,只是陽曆的交接,只是表示進入公曆新年了,但不是農曆的交接。農曆的春節,也不是進入雞年的標誌;今年是2017年1月28號春節,這個春節,也不是進入壬辰年的標誌;而只有立春,才是新舊農曆年份的分界。

  農曆的交接,是按立春來計算的,每年公曆的2月4號左右立春,這才是農曆年份的交接。

  2017年2月3日***農曆正月初七***23時34分01秒立春以後,才真正進入農曆的壬辰龍年。

  “春節”為什麼不在“立春”

  立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首,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而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在1912年之前,中國的春節就是從立春這天開始算的。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他在將“元旦”調到公曆1月1日後,並沒有動“春節”,因為春節的存在對農業生產相當重要,具有標誌性意義。但兩年後,“春節”也被移到了農曆一月一日。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致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定四季節假呈》:“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這份“四季節假呈”很快獲得袁世凱批准,於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因為“春節”移植給以前的元旦,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立春節慶活動逐步消失,立春變身為普通的節氣。

  有人怪袁世凱和朱啟鈐把中國重要的“春節”搞亂了,實際上袁世凱的初衷是想保留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在《定四季節假呈》中說得很清楚:“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

  新的春節安排頒行後,民間很快流行起“過春節”,以前的“歲節”徹底變成了“年節”,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的做法就一直相沿至今,我國從那時開始決定使用公曆的演算法,並從曆法上正式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把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也就是“公曆新年”。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曆年從正月初一開始沒有爭議,但是人們使用的農曆生肖年從何時開始卻一直有爭議,目前多數人都認為“立春”節氣是農曆生肖年的開始,因為在中國古代曆法中,十二生肖的計算與天干地支有很大關係,所以在“論天干地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情況下,“立春”節氣應該是新生肖的開始。

  其實公曆與農曆的時間是相差較大的,一般相差一個月左右或以上。我國現在的歷法通常是雙軌制,即是既採用公曆紀年,也延用農曆紀年。而從生產生活與民俗文化等方面來看,農曆紀年更能反映天象與農時,更利於播種收穫,更符合國人習慣。

  而在民間頗為流行的命理風水理論中,農曆紀年更是用來判斷人生運勢的重要依據,比如人們排出的生辰八字就都是農曆的干支時間,正是根據這些干支的生克關係,才能判斷人的運勢如何。

  由上可知,每年的公曆1月1號,只是公曆的交接,表示進入了公曆的新年,但它不是農曆的交接,農曆的春節,也不是進入新一年的標誌,農曆的交接,是按立春來計算的,只有每年公曆2月4號左右到來的立春節氣,才是新舊農曆年份的分界,至此農曆年份才進行交接。

  立春後就算是春天了

  從天文學角度來劃定春天

  一種說法是從“立春”開始就進入了春天。理由是“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一般在陽曆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處在春節前後的十天之內。但單以"立春"為春天的開始,並不符合天氣的實際情況。

  二是傳統的說法。我國農曆的春天,是指正月、二月、三月。並把正月叫做“初春“孟春”,二月叫做“仲春”,三月叫做”陽春”。這種說法比較合乎實際。

  現代氣象學的春天規定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冬季過後氣溫回升到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在10℃至22℃的時段。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還是以平均氣溫為標準來確定進入春天的遲早更為科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