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得三的故事

  問一得三的意思是問一件事卻得到解決三件事的辦法。形容求少得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與弟子們一起跟著孔子學習。有的弟子偷偷地議論開了:“先生一定對自己的兒子格外關心,多教他不少學問,對我們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個名叫陳子禽的學生問孔鯉:“你在老師那兒一定比我們多學一些東西吧?”

  孔鯉老實地回答:“沒有什麼呀!就是有一回他一個人站在庭院中,問我學過《詩經》沒有,他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學《詩經》。還有一次,他問我學過禮沒有,並說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聽了他的話,我又去學禮,就這麼兩件事啊!”

  “那就好。”陳子禽因為問一而得三,高興地想同學們報告說:“我問孔鯉一件事,他卻告訴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學詩,第二知道要學禮,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對自己兒子並不特殊親近……”

  弟子們終於解除了對孔子的誤解。

  相關人物介紹:

  1、孔鯉***前532年-前481年***:男,漢族,山東曲阜人。字伯魚,孔子的兒子。因其誕時魯昭公賜孔子一尾鯉魚而得名。孔鯉先孔子而亡。孔鯉之妻於夫死後改嫁。所有正統孔家後代都是孔鯉之子孔伋的後裔。

  孔鯉***前532年-前481年***,字伯魚。伯魚享年五十歲,先孔子而死。伯魚生孔癭,字子思,享年六十二歲。據《史記·孔子世家》,周景王十三年,即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當時是管理倉庫的委吏,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後世孔氏子孫以此諱鯉魚而稱之為“紅魚”,祭祖時不用鯉魚而用鯽花魚。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2]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所處的東周王朝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2]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在古代率先打破‘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孔門師生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一時成為顯學,形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學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經歷朝歷代演變,對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孔子積累和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他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指導。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說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輕易告訴他現成的答案。他還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教學箴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溫習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端正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張不恥下問,善於向別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