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為什麼道家的思想會對中國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陰陽思想我國古代重要思想之一,在儒家道之中皆有闡釋,由此生髮出的和諧思維在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由陰陽到和諧,這個轉變並非偶然,而是先民們各種自然觀、社會觀綜合發展的結果。

  陰陽觀念萌生很早,早在《易經》之中就已經有了體現。《說文》中道,“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所以在漢語中,易有變化、變換之義。相傳伏羲從天文和地理、自身和萬物之間獲得靈感,創作了八卦。學者們認為,最基本的兩個八卦符號也就是陰陽兩卦代表了男女在性別方面的區別,是遠古先民生殖崇拜的反映。此時陰陽的哲學意味還沒那麼明顯。

  根據五行學說的發展中可以看出,早期人們的思維水平還只能從萬物之中抽象出五行,沒能從這種多樣性中抽象出位於兩端的對立性。後來,人們的認知逐漸深入,不僅看到了五行,還認識到損與益、剝與復之間的關係,這一過程是必然的,人們腦海中的陰陽觀念漸漸開始明晰。後來,古老的中國哲學又發展出了陰陽對偶的範疇。在許多先秦典籍中,陰與陽這兩個人字多見連用,既指氣的兩種狀態,又指兩種相對立的態勢或因素。古人常用二者之間的對立關係來解釋地震等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說明日月盈虛和戰爭的變化規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先秦時代,人們就已經將陰陽協調理論運用在中醫領域了。晉侯得病,派人前去秦國求醫,細診之下,秦醫認為晉侯的病是由貪戀女色引起的,陰氣過盛所以得了寒疾,陽氣過盛所以得了熱疾,總之晉侯的病是由陰陽失衡引起的。由此可見,這個時候,陰陽就已經和協調觀念聯絡在一起了。

  老莊學派對先民們遺留下的陰陽思想進一步加以弘揚。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就是說萬物俱包含兩面性。莊子接著指出,情緒過激的時候,不論是大喜還是大悲,都會損傷體內的陰氣和陽氣,這二氣之間相互侵害就會損傷身體。他對於陰與陽的強調就是為了追求這二者之間的平衡。因為在之後,他還提出了陰陽調和的重要論斷:“一清一濁,陰陽調和……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在清濁等對立中以求陰陽的和諧,這種和諧是由交感得到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這一過程。

  中國的歷史現實和社會現實決定了和諧是陰與陽關係中最突出的一面,這種和諧的關係根植於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國家,我國在這一歷史程序中的發展過程有別於西方國家。西方國家是通過用家庭生產的方式替代集體勞作的方式進入奴隸社會,而我國進入奴隸文明時期的時候,氏族的血緣關係還未完全瓦解,生產力水平也沒有顯著提高,而且還沒有發展出商品經濟。所以我國的奴隸社會最發達的還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對於水的依賴性特別強,因為充足適量的灌溉是莊稼收穫的重要條件。在日復一日的生產活動和治水活動中,通過觀察和比較,我國的先民認識到了陰陽五行對社會人生的影響,這是天人合一思想萌發的前兆。

  在這個基礎之上,人們受到了宗法制血緣關係的影響,在政治實踐和生產實踐中都認識到了發揮集體意識的重要性。這多種因素層層協調,和諧觀念便產生了。《尚書》只把音樂理解為各音符間的協調,為的是求得神人的相和。天人合一是具有本國特色的思維方式,其主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之前的關係問題。這三種關係之間相互聯絡又相互制約,都蘊含著陰陽關係。其在人的自身體現為剛與柔,在人與人之間體現為陰與陽,在自然中體現為天與地。這種和諧思維既是天人合一精神的具體體現,又反過來豐富了這一精神。

  幾千年來,陰陽思想對我國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中醫方面,人們認為人的肢體和自然之間以及軀體的各系統之間都應該保持一種協調的狀態,若是失和。則意味著人的身體出現了疾病。所以中醫重在調理一遭受破壞的生理機能,使之重新回覆陰陽平衡。

  我國的古典美學也特別在意“中和”的審美基調,聲樂上以音律和諧為美,建築上講究對稱,這些無一不給人以莊重、肅穆、平和之感,在審美鑑賞上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

  道家思想的簡介:

  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時期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德家。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學派概括為道、儒、墨、名、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漢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馬談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給予了道家最高的評價。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長,同時避免了它們的短處。用來治國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漢代淮王因謀反而自殺,謀反者使用的理論器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到了嚴重挑戰,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落沒。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從此不再是中國主流思想。

  之後道家思想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 先秦各家內,一般都可以區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不例外。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藝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他們大多作於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