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神話傳說精選

  神話是一種原始文化的積澱,是各個民族在發韌時期的精神遺存。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國的文學,其作品都深受神話的影響,兩國文學都汲取了神話的營養。你知道哪些關於廬山的神話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崩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只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只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杆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篇二:

  有一種傳說,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公元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為了方便,這裡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的,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蹟,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玉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勳,封東野玉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篇三:

  位於錦繡谷中的天橋,其實有天無橋,也堪稱廬山一奇。相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戰敗後率兵逃上廬山,慌不擇路逃到此地,卻見眼前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正在萬分危急之時,剎那間金光閃耀,一條金龍從天而降,化作虹橋橫跨懸崖兩端,

  朱元璋絕處逢生,立即揚鞭躍馬而 過。待朱的兵馬過橋脫險後,陳友諒尾追至橋頭時,忽聞霹靂巨響,龍飛橋斷,無影無蹤,只好鳴金收兵。潛凡有詩:“盤巖對立冰川琢,維有殘墩乍斷橋。太祖藉機抬聖駕,金龍傳化上凌霄。”

  篇四:

  傳辯唐代呂洞賓兩科舉不第,內心十分鬱悶,前來廬山遊覽散心,走到廬山南麓,歸宗寺時題詩曰:“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鏡無 心莫問禪”,表示一心向往功名,雖士途屢遭挫折,也決不會皈依佛道之門,不管旁人說他是怎樣的奇材,要如何替度他成仙,呂洞賓一概沒興趣,唯一向往功名。

  隨後,呂洞賓登上廬山來到黃龍寺,見很多善男信女對佛事虔誠得了不得,又傳聞黃龍禪師茂林法力如何了得。呂洞賓根本不信,認為是妖言惑眾。當日天色已晚, 呂洞賓請求在寺內借宿一夜,夜裡呂洞賓睡不著翻來覆去地想“什麼法力無邊?”全是些騙財騙物,害人之舉罷了,我倒想看看你到底是真法力無邊,還是假法力無邊?於是乘夜色用劍擊刺盤坐練功的茂林禪師,結果劍不刃血。大師安然無恙皮毛未損,呂洞賓大驚,棄劍便拜連連請罪,懇求禪師指點出路,當即寫了一首悔過詩:“棄卻瓢囊槭碎琴,如今不煉永中生。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還說“我一生鄙視佛法,屢遭失敗。看來是不對的”。

  於是品洞賓有意真心悔過,一改以前不信任佛道之行為,就來到這個人跡罕至的巖洞中,潛心思過,最後得漢鍾離的“長生決”,“延命術”。練成“金液大丹之 功”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