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人物介紹
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 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湘軍總司令,授上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其父譚鍾麟。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碑錄索引》卷下,譚鍾麟考中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另據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七,譚鍾麟,字雲覲,號雲卿,湖南茶陵人。散館授編修。官至兩廣總督,諡文勤。譚延闓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學制義文學,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1893年,譚延闓到長沙蔘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時年事已高,譚延闓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時,繼續跟從各地名師學習時文等。1904年,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延闓幼承家學,天資聰穎,少年臨池,頗有筆力,翁同龢見而愛之,嘗語譚父曰:“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後果如其言。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府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三十年中進士,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延闓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諮議局”議長。
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10月底立憲派殺害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後,被諮議局推舉為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宣佈湖南獨立,並在《長沙日報》發表《討袁檄文》,遂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1915年,袁稱帝,延闓參與護國運動。1916年8月後復職湖南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在護國戰爭中,為排斥外省軍閥控制湖南,他提出了“湘事還之湘人”口號。袁死後,任湖南兼督軍、,1920年11月被趙恆惕驅逐而赴上海。1922年投奔孫中山,再次加入中國國民黨,6月任全湘討賊軍總司令。1923年後任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湖南省兼湘軍總司令。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祕書長。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兼軍委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9月署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7月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1927年3月後任國民黨中、中政會主席團成員、軍委會主席團成員、國民政府委員、、武漢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轉任行政院院長,兼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國民黨中執委、中,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當時“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編修。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民國書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隸四大家之謂,他們是譚延闓的真,于右任的草,吳稚暉的篆和胡漢民的隸。素有“南譚北於”之譽。這四人均為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且也都是活躍於政壇的頂尖文人。
譚延闓的女兒譚祥,嫁給了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副總統陳誠。
譚延闓書法成就
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書功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鋒於紙能藏鋒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譚的書風幾經變化,弱冠時學趙鬆雪、劉石庵,繼而師法魯公行楷尺牘,兼學東武***楊肇***,鬆禪***翁同龢***,30歲專習顏書,參以錢南園筆法,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譚在上海養病,其間就臨了203通。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畫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於紙。其結構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於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他寫顏字主張“上不讓下”, “左不讓右”。譚氏學魯公書之外,則氾濫百家,兼涉篆隸,40歲後居廣州,於古法帖無所不臨。極縱肆之奇,生平書學至此乃大變。譚延闓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臨古帖諸如黃山谷、蘇東坡、米襄陽、趙鬆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諸家。譚臨帖神速,筆畫之工,人弗如也。
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體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劉墉***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法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而譚延闓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譚延闓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國內民間所藏多集中於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兩行巨大金字,即為譚氏手書。
譚延闓在年少時,書法即受翁同龢的賞識,翁在給譚的父親的信中道:“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于右任先生每論時人書法時必曰:“譚組庵是有真本領的。”馬宗霍評其書雲:“組庵早歲仿劉石庵,中年專意錢南園、翁鬆禪兩家,晚參米南宮,骨力雄厚,可謂健筆。”他的行書是將劉石庵與錢南園相互熔於一爐。其點畫之豐滿圓潤、揮灑從容乃似石庵,而渾健蒼勁,體勢闊疏朗,氣勢奪人處又似南園。譚延闓是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學養。能巧妙地從前人書中吸收營養,從而形成了自己寬博溫厚、含蘊性靈、雄健開闊的韻致。此謂百學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