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以來,統一了女真各部,討伐蒙古,出兵明朝,幾乎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創造了一個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話。而他本人,更是相信自己乃是神力天授,自信之心,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在寧遠大戰中,當時的金軍將領努爾哈赤已經68歲了,可謂是久經戰場,而他的對手袁崇煥時年43歲,初歷戰場。在這場著名的戰役中,金兵傷亡慘重,在當時看起來是無名小輩的袁崇煥更是使努爾哈赤那驕傲的心理受到了重創。
寧遠之戰後不久,清太祖努爾哈赤便神祕的死去了。關於他的死因,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但始終沒有定論。《清史演義》中對努爾哈赤的死有這樣的描述:清史演義太祖***兵敗後***不禁嘆息道:“我自二十五歲起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不料今日攻一小小寧遠城,遇著這袁蠻子,偏吃了一場大虧,可恨可惱!”處順境者,最忌逆風。眾貝勒雖百般勸慰,無奈這滿洲太祖好勝,終自納悶。古語道:“憂勞所以致疾。”滿洲太祖又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益發耐不起憂勞,因此遂懨懨成病。到天命十一年八月,一代雄主,竟爾長逝... 照書中的說法,努爾哈赤的死竟是不堪失敗的打擊,痛苦鬱悶致死。那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很多史學家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種意見上:
努爾哈赤的死因1.死於炮傷。
這種觀點主要是依據當時明朝和朝鮮有關史料的記載。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明朝兵部尚書王永光奏稱,在寧遠大戰中,明朝軍隊先後傷敵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薊遼經略高第則奏報,在金兵攻城的時候,明朝軍隊曾經炮斃一個“大頭目”,金兵用紅布將這個人包起來抬走了,路上一直放聲大哭。除了高第的奏報,還有很多書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也記載了:“炮過處,打死北騎無數,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根據這些人書中的記載,這位在戰火中受傷的“大頭目”那極有可能就是努爾哈赤本人,可以說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受了炮傷的同時,還受到了無名小輩袁崇煥的冷嘲熱諷,清太祖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創傷,心情鬱悶至極,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最終鬱郁而死。
而清朝官書在提及努爾哈赤之死的時候,也都說他是得病而死,並對他得的病很少提及,很多學者認為,清官們這樣做是為了照顧太祖的顏面,如果公開承認自己的開國君主葬身於西洋打炮下,會損害努爾哈赤在女真人心中如神一般的地位。因此,清代官書中隱瞞了努爾哈赤的真正死因,而一概以病死論之。
努爾哈赤的死因2.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清史專家李鴻彬為代表,他在《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一書中,對努爾哈赤因炮傷而亡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麼守衛寧遠的最高統帥袁崇煥就應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後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重傷”,這當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摺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聖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隻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顯然是後人附會之說。
疑點二:努爾哈赤戰敗於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並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並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復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後方吃緊,這才回師瀋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傷”之人。
因此,清史專家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有沒有身受“重傷”,是有待商榷的。他認為,努爾哈赤回到瀋陽以後,一是由於寧遠兵敗,自己這位馳騁沙場的老將敗在了初歷戰爭的無名小輩手中,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創傷,整日心情鬱悶。二是自己已經年邁體衰,由於長期的戰爭而積勞成疾。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並非炮傷,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療養。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入渾河時,與前來迎接的太妃納喇氏相見後,行至離瀋陽四十里的靉雞堡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