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有哪些分類

  古代戲曲在我國文學藝術園地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戲曲與詩、詞、文、賦等文學體裁不同的是:戲曲既作為閱讀的文字存在,包括劇本的情節、結構、關目、宮調、曲牌、文辭、聲韻等方面,那麼?

  元代戲曲分類:戲曲

  戲曲是元曲中最長的,有的十二折一本,有的三十二折一本,更有的四十餘折一本。如吳昌齡的《西遊記》,王實甫的《破窯記》、《西廂記》等,各有二本或四本可證。

  元代戲曲分類:雜劇

  雜劇之名始於宋,卻是元曲中最盛之一種,成了文學的中心。雜劇異於戲曲處,是每本只有四折,楔子有無亦不定***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報冤》有五折,是個例外***,每折中唱者只限一人。

  元代戲曲分類:套數

  套數是合一宮調中的諸曲為一套,歌時只用絃索,略似雜劇中的一折;但無道白,且都是自敘,不尚代言。以此別於整套戲曲,或稱散套。

  元代戲曲分類:小令

  小令是很短很可愛的一種小調;略似宋詞的一闋,至多不過五十八字,以此別於中調長調。元曲除了以上的四種外,還有院本,是金代院本之遺留。《暖姝由筆》謂:“有白有唱者名‘雜劇’,用絃索者名‘套數’,扮演戲文,跳而不唱者名‘院本’。”沈德符《顧曲雜言》說:“院本者,本北宋徽宗時五花爨弄之遺,有散說,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泛;初與雜劇本一種,至元始分為兩,迨明則院本不傳久矣。”但據明周憲王《呂洞賓花月神仙會》雜劇的院本看來,則是有白有唱,同於雜劇,只是唱者不限一人而已。

  藝術形態

  元雜劇有完整的藝術形態,劇本主要由唱曲、賓白和表演三部分組成。在體制上,元雜劇以折為單位,一本通常為四折,個別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此外每本還加有一場或兩場戲,稱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兩折之間,用來介紹人物、情節等。每本在結尾時有一對或兩對對子,稱為“題目正名”。在音樂方面,元雜劇有嚴格的規定,一折戲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子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順序也比較固定。元雜劇用北曲演唱,樂器主要使用琵琶等絃樂,風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設定上,元雜劇角色分為三大類:末類、旦類、淨類,一本戲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戲稱為“末本戲”,由正旦演唱的戲稱為“旦本戲”。元雜劇中用“科範”來規定動作表情或指示舞臺效果,簡稱“科”。

  作家作品

  在元代近百年的時間裡,北雜劇創作風靡全國,作家雲起,湧現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戲劇作家和演員,劇本成千上萬,洋洋大觀。著名的劇作家有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關漢卿、鄭德輝、白樸、馬致遠等。重要的作品分別有《竇娥冤》***關***、《單刀會》***關***、《望江亭》 ***關***、《倩女離魂》***鄭***、《梧桐雨》***白***、《漢宮秋》***馬***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偉大的戲劇家王實甫創作了被稱為是“天下奪魁”的《西廂記》,成為元代戲曲最高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