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與月娘的歷史秩事

  大宋明相寇準從奢靡中突然醒悟只因月娘一句話,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若論中秋的熱鬧,大概無人能比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大宋宰相寇準家的中秋節。

  這人在今天大大的有名:忠誠剛直的錚臣。他是挺身抗擊遼國侵略,最終促成澶淵之盟,為大宋換來百年和平的卓越政治家。他還是長篇評書《楊家將》裡為楊家忠良平冤的“寇青天”。無論正史野史,對寇準都是好評一籮筐。唯獨有瑕疵的,就是宋史裡對他“好奢靡”的評語。不過這在當時,倒也不算啥大錯。北宋恩養士大夫,“炫富”是北宋官員的風氣。官做到寇準這個級別的,年薪換算成人民幣也要上百萬,在今天也算超級金領。奢靡一把,也是正常的。那年正是寇準仕途如日中天之際,又恰逢中秋。是日,寇家大排宴席,門前車水馬龍,府內高朋滿座,按照寇準自己的話講,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首先,請了開封城最知名的歌姬助興。其次,吃的是極品山珍海味,比如著名的“雞舌湯”,一小盆湯,全用雞舌頭熬成,殺上百隻雞,才能做出一份湯。連府裡的蠟燭,都要用當時的精品巨燭,半人高的上好蠟燭,連庭院裡都擺滿。寇府上下耀如白晝。亮堂如此,奢華如此,倒也符合寇大人的身份地位。

  然而志得意滿的寇準,觥籌交錯間,卻突然皺起了眉頭。因為他發現,一個原本應該出席的人,座位上卻是空的。這人不是什麼高官顯貴皇親國戚,卻是寇準人生裡極其重要的人,寇家的養娘月娘。

  說到月娘,那就話長。寇準少時命運多艱,自幼父親亡故,然後家道中落,生活貧寒,月娘,正是母親嫁到寇府時的陪嫁丫頭,按現在的話說,是抱著寇準長大的。後來寇母亡前,曾千叮嚀萬囑咐,命寇準把月娘當親孃侍奉。多年以來,寇準事月娘極孝,不但錦衣玉食,逢寇家重大活動,更為月娘安排首座。寇大人的“仁孝”之名,長年來都是京城美談。但春風得意的寇準,卻沒有想到,月娘正變得越發的不快樂,山珍海味吃著無味,綾羅綢緞放著不穿,還成天裡愁容滿面。而這些,是正風光無限的寇大人不在意的。直到這一天。

  見月娘不在,寇準連忙差人去問,得到回覆:月娘在後院裡哭呢。七十多的老太太,正在後花園裡哭得稀里嘩啦。寇準大為不快,大過節的搞哪出啊?也顧不上席前高朋了,怒氣衝衝地起身離席,到了後花園亮如白晝的燈火下,一個佝僂身影的老人,正在輕輕啜泣。探過身去,不滿地責備幾句,卻只見月娘止住哭泣,長嘆一聲,輕輕地回了一句話:“大人,您還記得下邽茅屋裡的油燈嗎?”只這一句話,原本一臉怒氣的寇宰相,居然一下子呆住了。呆完了後回到席間,卻再不見剛才的志得意滿。那日之後,大家驚地發現寇大人變了,原本的夜夜笙歌,變成了閉門謝客,原來的山珍海味,變成了粗茶淡飯,鹹菜米粥。就連遍佈寇府上下的紅蠟巨燭,也統統折價賣了,換成銀錢捐了。坊間議論紛紛,下邽茅屋裡的油燈,是什麼?

  答案只有寇準知道。下邽,今天陝西渭南,是他的家鄉,求學生涯開始的地方,那艱辛童年的每個夜晚,母親靠替人縫補供他讀書,他在油燈下勤奮苦學,為他掌燈的正是月娘。伴他度過寒窗歲月的,正是那一盞昏黃的燈火。那是在經歷了多年宦海沉浮,見過太多爾虞我詐後,寇大人心靈深處一段最溫暖的記憶。在那個特殊的中秋夜,月娘的一聲提問,足令浮華泡影散盡,寇大人的心,重新找回那個原點。寇準七歲時,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隨口吟出一首五言絕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寇準忽悠宋真宗的秋趣談:

  1016年夏天,宋朝各地接連爆發蝗災,蝗災來勢凶猛,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當時的皇帝宋真宗頗為迷信,他在心中默默地希望神仙會來消滅蝗災。許多官員看出了宋真宗的心思,紛紛投其所好,對皇帝說:國家不必忙著滅蝗,神仙會來幫忙的。

  果然,接下來送到京城的地方奏摺中,有的說,蝗蟲都害怕皇帝的神威,紛紛自殺了,遍地都是蝗蟲的屍體。有的說,無數蝗蟲改變了口味,只喝水,不吃莊稼。有的說,蝗蟲正在天上飛行時,突然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殺死了,這事神仙在幫忙。更讓真宗興奮的是,蘇州的官員上奏說,蝗蟲們害怕皇帝,又為了討好皇帝,紛紛跳到風景秀麗的太湖自殺了。就連被後人稱為名相的寇準也上奏說,自己所管轄地區內的蝗蟲因為害怕皇帝而自殺了。

  按說,連名臣寇準都說蝗蟲自殺了,那麼皇帝也該相信了。可宋真宗畢竟是一個比較聰明的皇帝,就派了幾個太監出去瞭解蝗災的實際情況。太監們也想討好皇帝,當然也怕得罪大臣們,因此他們儘管看到了嚴重的蝗災,仍然向皇帝報告說蝗蟲確實自殺了。宋真宗聽到彙報後,自信心爆棚,還真以為自己有嚇死蝗蟲的實力,心中激動萬分。

  幾天後,宋真宗和幾位大臣坐在皇宮裡商議國事,忽見無數蝗蟲黑壓壓地從天上飛了過來,有一些蝗蟲甚至直接飛入了金鑾殿,宋真宗看到此情此景,一臉懵逼狀,隨即臉色發白。這時宋真宗才知道自己被手下這幫混蛋坑了,開始強調人工滅蝗。

  然而,由於錯過了滅蝗的最佳時機,滅蝗的效果很不理想。有一天,宋真宗正在吃午飯,天突然黑了,他到外面一看,蝗蟲正遮天蔽日的從皇宮的上空飛過。宋真宗派出專門負責滅蝗的官員,決心徹底消滅蝗蟲。 蝗災消滅過後,宋真宗開始對那幫忽悠他的皇帝秋後算帳,許多官員被免職,寇準也在這次事件中受到了嚴重處罰。

  寇準簡介: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諡"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寇準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的詩句。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悽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存世《寇萊公集》 7卷,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寇忠愍公詩集》3卷,宋知河陽軍範雍初刻、有序,清朝有聖香樓刊本及辨義堂刊本。

  《宋史》:呂端諫秦王居留,表表已見大器,與寇凖同相而常讓之,留李繼遷之母不誅。真宗之立,閉王繼恩於室,以折李後異謀,而定大計;既立,猶請去簾,升殿審視,然後下拜,太宗謂之"大事不糊塗"者,知臣莫過君矣。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計。畢士安薦寇凖,又為之辨誣。契丹大舉而入,合辭以勸真宗,遂幸澶淵,終卻鉅敵。及議歲幣,因請重賄,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牽制之謀,隨亦內附。景德、鹹平以來,天下乂安,二相協和之所致也。準於太宗朝論建太子,謂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此三言者,可為萬世龜鑑。澶淵之幸,力沮眾議,竟成雋功,古所謂大臣者,於斯見之。然挽衣留諫,面詆同列,雖有直言之風,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與,致啟懷政邪謀,坐竄南裔。勳業如是而不令厥終,所謂"臣不密則失身",豈不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