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名將王睿

  王睿出生於一個世代顯宦的士族家庭。由於家庭環境優越,又受到當時社會氣氛的影響,他養成了放誕不羈,不追求上進的壞習慣,是個紈絝子弟的形象,經常受到親人及鄉里的批評。但是成年後,他一改少年時的形象,變得胸懷大志,豁達大度,力圖建功立業,留名於世。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人物生平

  他曾經在自家大門前修建了一條寬闊的大路,鄰居感到奇怪,問之,王睿回答說留下寬路是為了以後能夠容得下長戟幡旗等這些用的儀仗。大家都笑他口出狂言,王睿回答說:“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最初他被徵辟為河東***今山西沁水***從事***官職***,專門彈劾不法***類似今天檢察院或紀委會***。他執法嚴明,轄境內郡守縣令有貪贓枉法行為者紛紛嚇得辭職離去。後來以參軍的身份隨從尚書僕射羊祜南征,他的軍事才能深得羊祜的賞識和重視,很快升為車騎從事郎中,任巴蜀***今重慶***太守。

  巴蜀和吳國接壤,兩國之間經常打仗,兵役,伕役非常繁多,人民不堪忍受。為了逃避苦役,許多人家生了男孩子都丟棄不願養育,從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對於國家是極為不利的。王睿上任後瞭解了這種情況,決心加以改變。他制定了嚴密的徭役制度,嚴禁軍人強徵和地方官吏利用徭役敲詐勒索人民,並在一定程度上寬限人民的徭役賦稅。對於生養孩子的農民也給予一定的優待。因而他任巴蜀太守期間,地方***,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發展,深得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後轉任廣漢***今四川遂寧***太守。 272 年,益州***今成都***的一個地方軍官張弘叛亂。王睿不等朝廷命令就主動率軍前去討伐,並很快平定了叛亂,很受朝廷的賞識,隨即任命他為益州刺史,又賜爵關內侯。

  王睿到達益州後大力整治社會風氣,興辦教育,教化當地人民;對西南少數民族採取恩威並施的政策,使他們大都投降或依附於晉朝。在任期間政績顯著,格外受到朝廷的賞識和重用。此時,尚書僕射羊祜和晉武帝司馬炎正在策劃滅吳大計,最後決定由王睿在益州屯兵,督造大船,訓練水軍,為從長江上游順江而下伐吳作準備。在督造大船的過程中,他採納了別駕何攀的建議,調集諸屯兵、輪休在家的州兵和各郡在職武吏作為造船的主要勞力;又採買民間松柏的十分之四作為造船的材料,以免進山採伐樹木費時費力。在多方努力下,很快就造成了許多大戰船。

  造船多,工程大,砍下的碎木片順著長江漂向下游,幾乎把整個長江的江面都覆蓋住了。吳國建平***今重慶巫山***守將吾彥立即明白了晉朝的造船目的,撈了些碎木片去見吳主孫皓,告訴他晉軍要大舉進攻吳國,請求增加建平的守衛力量,可是昏庸荒淫的孫皓並沒有把吾彥的報告放在心上,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吾彥沒有辦法,只好自己盡最大力量在長江上增加了一些防禦設施。

  經過幾年努力,王睿在益州已經做好了伐吳的一切準備工作。現在萬事俱備,只等晉武帝司馬炎一聲令下就可以楊帆出征了。咸寧五年*** 279 ***,王睿上書晉武帝請求出兵伐吳。晉武帝經過和朝中大臣再三討論、分析各方面條件後,終於下定決心滅吳。遂命令以王睿率領的巴蜀軍隊為主力,其他將領諸如王渾、司馬怞、胡奮、王戎、杜預等協助,在西晉和東吳的邊界長江沿線一千多裡範圍內針對不同的軍事據點同時出擊,拉開了滅吳統一中國的序幕。

  咸寧五年*** 279 ***十二月,王睿從成都出發,率領七萬餘巴蜀將士順江而下。在此之前,吳國建平守將吾彥為了阻止晉軍水軍順江而下,在峽谷中設定了鐵鎖鏈橫跨江面,又在水面下設定了一丈多長的鐵錐,想借此攔住或刺破晉軍戰船。這些情況,王睿早已知道,為了對付暗藏在水中的鐵錐,他吩咐將士們預先綁紮了幾十張巨大的木筏,上面豎著身穿鎧甲,手持兵器的稻草人,派擅長游泳的人駕駛先行。這些大木筏一碰上鐵錐,鐵椎立即刺入或卡在木頭之間,被飛快下駛的木筏從水中拔起來帶走了。然後戰船再緊隨其後下行,王睿命人在船頭設定了巨大的火炬,有十餘丈長,幾十圍粗,裡面灌滿麻油。當遇到鐵鎖鏈時,穩住船點燃火炬,片刻功夫,橫在江面上的鐵鎖就被燒斷,沉入江底。這樣戰船就可以暢通無阻了。

  太康 元年*** 280 ***二月,王睿率軍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附近***,擒獲其鎮南留憲。以後又相繼攻佔了荊門***今湖北荊門***、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鬆滋***等地,俘虜了吳國的監軍陸晏、水軍都督陸景。此後在王戎、胡奮所率領的軍隊的配合下,先後攻佔了夏口***今武漢***武昌***今湖北鄂城***等地。吳軍將士望風而降,王睿率軍隊乘勝順江東下,直奔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孫皓派遊擊張象率一萬多水軍前往抵禦,可剛出建業,正與王睿所率的西晉大軍相遇。張象見西晉水軍來勢洶湧,人馬眾多,自知不是敵手,遂率領部下不戰而降。這時協同作戰的司馬怞、王渾等率領的晉軍也逼近了建業。此時,孫皓是山窮水盡,實在是沒有任何出路了,只好投降。孫皓派人分別給司馬怞、王渾、王睿送去了降表。王睿率領的晉水軍佔了交通工具的便利,率先以八萬之眾開進了建業。孫皓帶領太子、諸王及群臣,來到王睿的軍營大門口,按古代國君的投降儀式,反綁雙手,讓人抬著一口棺材向王睿投降。王睿親自給他鬆了綁,點火焚燒了棺材,接受了孫皓的投降。又派人接受了吳國的圖冊典籍,查封了倉庫,以待朝廷派人來處理。滅了吳國後晉朝共獲得四個州,四十三個郡,三百一十三個縣;五十二萬三千戶人家,二百三十萬人口;官吏三萬二千員;糧食二百八十萬斛,船五千餘艘等戰利品。

  這樣,晉朝於公元 263 年滅了蜀國,現在又滅掉了吳國,中國曆時九十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局面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重歸統一。

  個人成就

  王睿在滅吳的戰役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出自內心的讚賞,因為這成全了他統一全國的意願,使他成為了統一之主,得以青史留名。他拜王睿為輔國大,領步兵校尉,封他為襄陽縣侯,食邑萬戶。王睿認為晉武帝給予的封賞太輕,當時朝中許多人也認為晉武帝給予王睿的賞賜太輕,是酬不償功。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等上書為王睿鳴不平。晉武帝又遷升他為鎮軍大,加散騎常侍,領後。後又轉為撫軍大,開府儀同三司,加特近,其他封賜不變。

  功成名就的王睿此時已經年紀很大了,加上他因為功勞大也遭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詆譭。於是,他採取了明哲保身的處世策略。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不再參與政務,而是每天吃喝玩樂以消磨餘年。直到太康六年*** 285***,他安然離開人世,享年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