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讀後感

  沈從文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把家鄉寫得很美。我們讀與他有關的作品,領略到哪些美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沈從文自傳讀後感

  沈作傳世今尚在,從始至此無人越。文筆浪漫湘西繪,民俗特色鄉土醇。傍著夢幻的湘西水,枕著淳樸的湘西風,在這個如詩如畫 如卻世外桃源的地方,時時刻刻孕育著沈從文的一切。平實淡然的生活似乎也起著一絲絲的波瀾。自我的敘述,一個真實鮮活的沈從文躍然紙上,一件件的往事,不同面的沈從文。

  他出生在湖南的鳳凰,一個***的年代,一個落後的鄉野村下。他的童年沒有好玩的玩具相伴,上私塾逃課似乎成為他的必備的樂趣。天生聰明伶俐,超強的記憶力,給了他讀書的天賦。只是當時教育的落後,荼毒著一代代的孩子們。他的逃課,也是一種對舊的封建制度的一種抵制與不滿。私塾的惡劣的風氣,也影響著學生的性格。他也同一群志同道合的逃課的小孩廝混在一起,做著好玩孩子氣的事,給自已留下了些美好的故事。他小時的頑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種忍俊不禁的感覺。

  他的任性,不安分,讓家人如此多失望,收回了曾將對他的傾愛。愛逃課,愛說謊,愛廝混的孩子,不論在哪個年代都回始異類,從而大家否定他的整個人生。而沈從文卻怡然自得,享受著被遺忘的待遇,用心去感受著周圍的美好風景,用心去感悟生活,無關與書本,不侷限在狹小的角落,開闊著視野,面對著人生。 “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得來,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這便是沈從文,高遠純真,去不單調乏味。

  他不會去在乎別人的看法,只一心追求自已心裡想要的東西。他便是他,沒有人可以改變,可以阻撓,他認定的事,便會去堅持不懈,享受著過程的努力。他的腦海裡充滿了疑問與幻想,他自已在追逐著一切的答案,在用心去聆聽大自然的每個響動。鄉土的濃烈氣息流瀉在他的筆尖,觸碰著心裡的那根弦,撥動在心頭。他的一切都如此鮮活。把曾經的叛逆呈現在面前,毫無保留。更好的瞭解了他所生長的環境,有些忍俊不禁,卻又唏噓不已。

  沈從文最大的愛好便是看砍頭。是湘西的落後還是超前,讓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也如此的看淡生死。面對那些殘酷的場面,如此津津有味,帶著那份好奇與滿足。往後的孩童軍旅生活都與這砍頭密切相關。似乎感受到“草菅人命”,一股股血腥的氣息。而在這閉塞的鄉土,這一切又那麼自然。描繪出了當時混亂的年代,動盪的生活場景。

  人命是如此的低賤,沒有人權,沒有法律,沒有幸福光明的日子,而在湘西的淳樸中卻瀰漫著絲絲血腥的氣味。繪出了那時的生活,刻出來那時的人性。自私、殘酷、冷漠,與世無爭的湘西,褪去了那如詩的外衣,一層層的展現出了它另一面的滄桑。

  似乎讀懂了一個不一樣的沈從文,不論在生活與思想上。難忘他兒時的創新與叛逆,給他往後人生的道路鋪下了如此多的伏筆,也改變了他的道路,給予了太多的幫助。

  這便是沈從文,讓人意想不到,難以理解,卻欣賞不已。回味著每個細節,腦海裡閃過一幕幕清晰卻又模糊的畫面

  篇2

  大家都知道,很多三十年代的很有才的大家在***期間都受到重大的甚至遭到了毀滅,比如老舍先生投湖,傅雷夫婦一道自殺,其他人受的磨難不例舉了。

  沈從文先生在那段時間鑽研中國古代的服飾研究,似乎很奇怪的,那麼有天分的一個作家怎麼去研究服飾?但那是那時候他做的最合適的選擇——他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過相對平靜的生活。

  我每天睡覺之前都要看沈從文的散文,他散文中的溫馨浪漫謙虛的才氣確實有利於睡眠。尤其我最感動的是他對他妻子的感情,可以說,他有充分的證據能證明他深愛著他妻子,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她,每一篇文章他都在向她傾述感覺描述所見所聞。

  所以,他只需要能有個服飾研究,就能過比較平靜的生活,雖然那時候他不再能寫出小說,對於一個有天生才華的作家來說很痛苦,但是他還有她,他就能平靜生活。

  當然,不是說老舍傅雷他們不鍾愛妻子。但是我沒有見過他們寫那麼多的文章篇篇都在和他的妻子說話,我感覺他只要感知她愛他,他的心靈就能過好。而老舍他們就是因為高貴的心靈受到屈辱,就無法活下去了。而沈從文先生靜靜的把他的心靈收了起來,他的心靈本來就有個很安全溫暖的家,他的妻子那。從他的散文中,我可以感覺到,他把他的生命完完全全的獻給了他的妻子,比如描寫他回湖南鳳凰旅途中對一座山的感受一條河的感覺聽到的有趣的故事水手們的對話,他以最詳細最細膩的筆觸全部全部告訴她,我感覺他認為他的一切都是為她。

  這肯定是個溫柔善良純潔的男人,他那樣純潔真誠,他躲進古代服飾的研究,同時繼續愛她,也因為繼續愛她,他還能平靜生活。

  我很高興他至少能獲得這樣的生活,我也很遺憾他不再能寫出更加優秀的小說河散文,以他的才華天分他本可以還寫出很多。

  篇3

  沈從文曾在自傳中提到過,他學會了用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文字原本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要善於對世間萬事萬物有細心的體會,對光、聲、色,各種各樣動態的靜態的美的極力捕捉,對有形的無形的以及一瞬而逝的都能有所感觸。文字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沈從文他先被自己看到的感動了,然後將他感動的東西寫了出來,一水一石,一事一物,這些又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像我一樣的後來者。

  讀他的文字像被他帶入了一幅幅山水畫中,這些畫色彩明麗、水波盪漾、山峰稜厲,它們時而緊湊,時而舒緩,時而浩渺無限,時而如密鑼鼓點。它們不是圖片,而是電影,甚至就是身邊的水上人家,光、聲、色全凸顯了出來。由木材累積的吊腳樓上一個敞著懷兒的女子,聲音好聽得像轉過了好幾道彎,委委屈屈的表情,紅著眼兒伏在窗框上喊:“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來—— ”我相信任誰聽了這嬌媚的聲音這痴情的話後心兒都會酥軟起來,哪怕你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有時他的白描是密集的,畫面感特強,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他不遺鉅細,一一娓娓而述,那畫就在你眼前呈現出來,讓你不得不跟著他的感覺走,心兒不得不跟著他的顫動而顫動。有時他又會慢了下來,讓你跟著他舒口氣兒,有時他也會開了小差,讓你的心思也跟著蕩了出去,他這小差開得極妙,讓你覺著他若不開這小差,這味兒就會差了幾分。他在一些散文裡都提到了吊腳樓,依山傍水的吊腳樓,不禁讓我心生暇思,我是極愛這些吊腳樓的,以至於當我將全書閱讀完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了。

  他的這些文字裡總是浸透了幾份人性,不管是描寫撐舵的、水手、縴夫還是妓女嫖客,總是有幾份至情至性穿透其間,讓人感受到這人世間的善與溫暖來。他讓人看到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險惡,越是底層的就越是質樸,就越是對生活要求的低下。世界對他們給予一點點小小的恩賜,給他們吃,給他們生理上的一點點滿足,他們就會高興起來,他們就會玩命似的幫助你,對你感恩戴德。別的文章都是對嫖客妓女極盡批評之能事,而他這裡卻能看出他們的可愛來,他道出了他們的無奈,他們無奈中的一點真性情來。那位牛保說:“先生,你買我的核桃,我不賣!我不是做生意的,那***同我要好,送我的——還說了許多痴話,等我回來過年咧——”沈從文送他四個大蘋果,問他還轉不轉回來時,牛保只眯眯笑著點了點頭,手捧蘋果,馬上就打轉送給那婦人了。從這裡就可看出這種郎有情妾有意的流淌的愛來,它打破了人心理的舊觀點,誰說嫖客妓女就沒真情意了。

  他在這裡也寫出了一些妓女的小小幻想,譬如當夭夭看到穿著妥當,相貌不俗的沈從文時,眼裡就會放出光來,面目上帶著點小小的羞怯。而那掌舵的眼看著沈從文歸心似箭,他於是提醒說,只要讓他們稍吃好點,胃暖了,船就能在水面上飛起來。沈從文晚上給他們吃了幾斤魚,吃了一葫蘆酒後,第二天果真船飛了起來,可見他們的慾望是多麼簡單。他們在尊敬自己的主顧的同時更是為主顧打算,為了一百文錢而與人爭執,在大雪天當船擱灘上時,水手更是不顧身命跳入水中用自己肩背的力量讓船順暢行駛。每天分到他們手上的不過一毛幾分,而讓他們付出的是什麼呢?攏岸時得了錢,夜晚他們哼著調子上吊腳樓走走就沒了,他們每天辛苦工作不過為了滿足人類簡單的慾望,吃個飽飯和獲得個生理上的小小滿足而已,當他們老了,動不了了,就簡簡單單的死去。麻陽水手千千萬萬,都是這樣生這樣死,作者在字裡行間道盡了人世的辛酸。他寫出來的文字表面看是他們小小的快樂,其實質是讓我們從這種快樂中體會這些底層人物的悲哀傷痛。

  我發現沈從文喜歡將人物的惡的一面淡化,甚至進行美化,我記得在一篇寫沅水的裡面有一段應該是極其齷齪的場景,而沈從文卻說其是生命洋溢的性情。那篇裡說的是一個商人的女兒死了,一個賣豆腐的男子將其從地裡掘出睡了三夜,然後才將其掩埋起來,這過程中被人發現而送官究辦,那青年在死前還面帶微笑,一點也沒悔悟的跡象,想想他的行為是多麼惡劣。而沈從文,有著一顆善心的他,不但對這種惡劣無動於衷,還真心的讚美,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懷疑他的暗地裡的心性了。

  他的那些散文我最喜的要數那些在船上寫的信兒了,當信兒夾帶著畫兒,穿山過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時,我相信三三一定是顫動著歡喜的。他那些痴話不顯山不露水,可由不得你心兒不顫動。我相信他的這些信,在水上,在船中,在搖搖晃晃中寫出來的信一定是這世上最動人的信了。當沈從文攏被坐在艙中,被寒冷的空氣凍得通紅的手猛搓幾下寫幾段字時,又是受著什麼樣東西的驅使呢?不是那份深深的愛又是什麼呢?船的動盪令他字跡歪斜,他卻娓娓而述,將所見所聞所感一一留下,給他所愛的人看,遇到好山好水,就將其畫下來,只為博心上人一笑。這份痴心古往今來也少罷!他說:三三,我在船上,看什麼都想到你。你說,這七個日子怎麼辦?這隻手既然離開了你,也就只有那麼來折騰它了。我要你!倘若二個人在這船上,就什麼都不怕了。我不為車子所苦,不為寒冷所苦,不為飲食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瞧瞧,多痴的痴語啊,連我這個局外人都不免心動了一番。

  我想沈從文散文最成功之處在於他以自己的視角真實記錄了當時湘西沿河的一些風俗人情,物價,軍旅中的一些現實狀況,在自傳中體現了一個平凡的鄉下青年在社會大動盪的局勢下是如何求生存、求發展,如何自立自強,如何不去委曲求全並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奮鬥的一面。他在裡面提到了別人為了生存是如何二面奉迎,並勸他要適當的迎合別人的閱讀心理,但他不盲從,而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從這裡可看出他人性的亮點來。特別是他為窮困詩人賣字求款,並決定為死去的作家家屬賣字半年時,就可看出他的善來。我堅信,一個作家若失了人的本性善良,那他的功力再好,也寫不出就讓人認同的作品,那種骨子裡能透出光亮來的作品。而我慶幸,沈從文他不是一個這樣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