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弟子規讀後感精選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基礎中的基礎,是每個人言行的規範,每個人都要讀《弟子規》,不但要讀,更是要踐行弟子規中的每一條準則,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讀弟子規有感600字 【讀後感】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裡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通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範,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裡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開啟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後發下來,我開啟本子,上面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裡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
《弟子規》裡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穫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後感
最初接觸到《弟子規》,是在愛和慧國學幼兒園的讀書會上,愛和慧張園長說《弟子規》是國學經典基礎中的基礎,是每個人言行的規範,每個人都要讀《弟子規》,不但要讀,更是要踐行弟子規中的每一條準則,向大家推薦了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既然是好書,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學生家長,我的弟子規學習之旅就是從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開始的。
《細講弟子規》是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講演稿。剛剛拿到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這麼厚的書我什麼時候能夠讀完呢?但當我讀了第一頁就有一種很迫切地要讀完的感覺,這種感覺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悅,可是,隨著蔡老師的諄諄深入,我的心一點點變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過的這三十多年尚不知何為做人,我真的枉為人子,更枉為人師!
原來以為《弟子規》就是來約束孩子行為的,讓學生們背,我不用背,要求他們會背就行了。興致來的時候,我也會給他們講一講膚淺的道理,覺得是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其實我懂得的也只是那麼一丁點兒膚淺的意思,我從沒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讀,去做。至聖先賢的教誨,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在埋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孩子不講禮貌,埋怨孩子自私不替人著想。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懂得“身教重於言教”,“上行下效”這句話,我並沒有懂得真實的意思!
做為老師,我捨本求末,沒有把經典融入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弟子規》是用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孩子在沒有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前,知識只是他們傲慢的資本!
感謝蔡老師讓我清醒過來。他讓我懂得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欠缺。面對這本書,我有一種得遇聖賢的感慨。引用本書後記中的話:《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境界,那麼,人生之舟一定會划向幸福的彼岸。當下自己感覺是幸福的,才可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才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所謂“教兒教女先教己”。
希望天下父母都讀一讀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都來認真學習《弟子規》。因為“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時間才一秒,可是你要花多少秒才能恢復到本來的清淨呢?可能十倍、百倍。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樣!”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弟子規》孩子要學,老師要學,父母更要學。學會恭敬,學會謙卑,學會付出,學會感恩,學會愛人。幸福的人生不在金錢,不在地位,不在名利,而是生活在感恩和愛人的世界裡,我們有誰不想,讓孩子的人生之舟划向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