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州園林的散文

  蘇州園林美麗,關於描寫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你們喜歡!

  篇1:美麗的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出,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的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鑑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師們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通知中有個共同點,適合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就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願遊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遊覽者來到園裡,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些住房,絕大部分多是對稱的,左邊怎樣,右邊也怎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一個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美,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蘇州園林裡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疊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師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心中有丘壑,才能使遊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城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暢,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佈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摸樣,往往安排橋樑。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樑,那就一座一個樣,絕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裡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如畫的一景。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仰俯生姿。落葉樹與常葉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裡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遊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篇2:園林深處話滄桑

  記得葉聖陶老先生寫過一篇題為《蘇州園林》的文章 ,在文中,他從遊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祕之門。每當講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喜歡去網上搜一些關於蘇州園林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蘇州園林有一個更直觀的印象。後來我發現,光欣賞網上的蘇州園林圖片是遠遠不夠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於是,在我的心底,有一個願望在升騰,去看看蘇州園林吧。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次的上海之行,雖然不能如願去領略留園、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園林的曠世之美,但能見到“豫園”和“醉白池”這兩座上海最著名的園林,心裡也是滿滿的幸福。

  豫園,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它始建於明朝嘉靖、萬曆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原本是一座私家園林,其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嘉靖年間,潘允端的父親潘恩,從左都御史任上告老還鄉。潘允端為了讓父親能夠安度晚年,遂花費巨資,請來當時的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工匠們在潘家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飽含了潘允端對其父的一片孝心。豫園的建築成就極高,有"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的美譽,是上海著名的園林之一。

  可惜在潘允端去世後,潘家家道日趨衰落,潘家後人無力承擔豫園巨大的的管理和修繕費用,豫園一片荒涼。明朝末年,該園為張肇林所得,這才使得豫園“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忽然覺得,張肇林這個名字有點意思,“肇”有“開始、始創、始建”之意。“肇林”二字,是不是在暗示他將要開始為園林肇基嗎?豫園最後一次易主,是在清乾隆二十五年,當時,豫園毀損嚴重,幾近湮滅。為此,當地富商士紳聚資購下豫園,並花費二十年時間,重建樓臺,增山築石,豫園才得以重獲生機!

  可是好景不長,鴉片戰爭爆發,豫園先後遭到英法侵略者和清兵的踐踏蹂躪,亭臺破舊、假山坍塌、雜草叢生、樹木枯萎、池水乾涸,舊日園景,蕩然無存。新中國成立後,豫園重建,再現輝煌,並且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豫園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八方遊客。

  走進豫園,滿目蒼翠,樹木參差披拂,錯落有致。假山池沼、亭臺樓閣,掩映在香樟翠柏之間,猶如含羞的少女。你看,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靜觀,池中游魚悠哉遊哉,在自由遊弋。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牆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牆把小溪隔而為二,牆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現在雖然已經過了花期,但深綠的葉片和遒勁的藤曼,依然顯得古樸而充滿生機。玉玲瓏西有"襯玉玲瓏"圓洞門,進門是一座兩層樓,因樓西近荷花池,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故名得月樓。月明之夜,登樓欣賞池中月景,心胸為之開朗。樓上陳設名貴文物傢俱。樓下的大廳名綺藻堂,取"樓臺近水,水面風來,水波如綺,藻採紛披"之意。至於,廊橋、隔窗、磚雕、木雕、石雕,更是著眼詩意,凸顯匠心。可以說,豫園的每一處細節,都能看出設計者和建造者的審美情趣和水平。徜徉期間,如在畫圖中,讓人好不愜意。駐足豫園,遙想當年那位潘允端,他絕對不會想到,“豫園”還是那個“豫園”,可是它已經不再姓“潘”了,甚至也不再姓“張”了。這真是,“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嗚呼!世事難料啊。

  篇3:遊蘇州

  我是第二次來蘇州,小時候,我就聽說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江蘇有一個蘇州市,周圍是太湖,全城到處是水,出門坐船,很好玩,很有名氣,早就想去看一看,可是沒有機會,心有不甘。這次終於有機會來遊玩一趟。從上海乘坐旅行車出發,經滬蘇高速公路直達蘇州,大概2個多小時,我們就到了蘇州。初次來到蘇州,很有新鮮感。一是城市水多;二是溝渠多;三是橋樑多。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這裡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闢疆所建的闢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蘇州坐落於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京杭大運河、京滬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導遊帶領我們首先是參觀藕園。

  藕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部小新橋巷。據導遊介紹,在藕園正宅,有東、西兩個花園,故稱藕園;兩人耕種稱為“耦”,其園寓含“夫婦歸田隱居”之意。藕園以獨特的造園設計,向人們展示了奇妙的東方式的“羅曼蒂克”。傳統的中國園林的造園立意,往往是追求奇構妙築,供人觀景怡悅,而藕園卻以夫妻恩愛的“羅曼蒂克”為造園立意,可謂生面別開。走進傍水而築的藕園,地處幽深小巷,環境優美寧靜。小巧玲瓏的藕園,建築佈局獨特,正宅、大廳居中,左右兩側闢有對稱的東、西兩個花園,在蘇州園林中別具一格。藕園的東花園,原為清初保寧太守陸錦所築,名“涉園”;到光緒初,園為退官後來蘇隱居養老的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沈秉成所購得,沈聘請畫家顧潭設計建造,在改築涉園的基礎上增建西花園,並改名“耦園”。耦園雖小,但以黃石假山著稱,宅園緊密結合,園內假山奇石嶙峋,幽谷深澗,愛月池中夾其間,園內花木繁茂,爭奇鬥豔,令人陶醉。藕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居中,園分東西,園宅之間以重樓貫通。住宅共四進廳堂。前後門均有河埠。

  漫步藕園秀美景色之中,娓娓道來的是一段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在書齋後面,建有一座不對稱的凹形書樓,園主沈秉成和其夫人嚴永華雅好詩文崑曲,在此閱覽、吟詩作畫,這對伉儷情深、才華橫溢的佳偶在蘇十年,隱居耦園八年,夫唱婦隨,在此留下了眾多的詩篇與丹青。嚴永華《過洞庭》詩云:“煙雨滄茫接窅冥,君山橫掃黛螺青。城南老樹今何在?也學高吟過洞庭。”詩文格調清新。小巧別緻枕波雙隱亭有楹聯曰:“藕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出自沈秉成繼配夫人嚴永華之手。此情此景,給人以無瑕的遐想:一對如影隨形的老夫妻;在景色綺麗的自家園林裡,或相擁漫步,或對坐吟詩,或方桌對弈,或夫唱婦隨……讓人感嘆和羨慕!走出藕園的後門,便是一個河埠,一位頭戴一塊藍色印花頭巾的大嫂和她的一條敞篷小船在迎接著我們。跨上小船,撐船的大嫂三篙兩篙就使小船徐徐駛離碼頭,望著漸去漸遠的藕園,心中不禁蕩起一片漣漪:一片秀美的園林和一個口口相傳的愛情故事,使小小的藕園充滿了生機和甜蜜。它不愧是東方的“羅曼蒂克”!

  

1.描寫蘇州園林的遊記作文4篇

2.關於蘇州園林的小學作文4篇

3.描寫蘇州園林作文400字4篇

4.江南煙雨唯美散文

5.關於 燈火 的散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