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助成長手抄報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素養的雙翼,雙翼的展翅升騰需要廣袤的心空。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學生雖在課外讀了不少的書,可是往往浮光掠影,不知其精要所在;有些學生雖然讀得如痴如醉,但往往光意會不言傳,任真實情境下所產生的閱讀靈感隨風消逝。閱讀收效甚微,寫作捉襟見肘的現象屢見不鮮。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讀書手抄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讀《孝經》有感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我讀懂了《水調歌頭》

  夜下、一位詩人舉杯邀月,醉意之中對影三人;月下、一位詩人仰望蒼穹,朦朧之中思緒悠揚;雲下、一位詩人舉目不語,思念之中不知與誰共賞這一輪明月。或許,他在對越訴說,訴說自己心中的那份愁與思。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從,乘風歸去?才知高處不勝寒。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

  當我在奮鬥的路上,當我趕到了迷茫的時候,我便停下來,對著天空,對著大地,對著明月,來緩解自己,因為它在我看來,它有蘇軾的氣息,它足以淨化我心中經時間的推移,所沉澱在我心靈深處的汙物。當你身心充滿欣然,充滿輕鬆的時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時不時地想象這詩人寫下《水調歌頭》時的場景,感受著他內心深處那種悠悠傷感,有時自己也會被感染,望著明月高懸、吹著涼風陣陣,心中不知思念這誰。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對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啟發下,對世態的思考;又是對親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於它,又有多少人傳達著相思之意。我知道,不僅詩人一人將這種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裡,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將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載它不下了吧?透過雲層,我看得見月亮上雕刻的《水調歌頭》我能聽到蘇軾的吟詩、斟酒的聲音,我能聞見空氣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皺下的愁與思。

  詩依舊吟,還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圓了又殘,殘了又圓,反覆著,輪迴著。天空、夜下、明月、枯樹、微風...我讀懂了《水調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