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消化性潰瘍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由半夏、黃芩、黃連、乾薑、人蔘、甘草、大棗組成,具有和胃降逆、開結除痞之功效。自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筆者以寒熱平調為治則,對108例中醫辯證屬寒熱錯雜型消化性潰瘍患者,採用半夏瀉心湯加味進行治療,療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病例,本組108例患者中,男69例,女39例;年齡21~65歲;病程5個月~10a;胃潰瘍2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55例,複合性潰瘍25例;潰瘍面積最小者0.1cm×0.2cm,最大者0.5cm×0.6cm;有消化道出血史者55例。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內科學》[1]中關於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108例均經纖維胃鏡或X線上消化道鋇餐攝片確診為消化性潰瘍。
        1.2.2中醫辯證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關於寒熱錯雜型標準進行辯證。
        1.2.2.1主證  ①心下痞硬;②胃脘脹痛;③噁心或(及)嘔吐;④噯氣。
        1.2.2.2兼證  熱證包括:①口乾或(及)口苦;②大便乾結;③小便短赤;④反酸;⑤渴喜冷飲;⑥舌紅苔黃,脈弦。寒證包括:①納呆;②口淡不渴;③大便溏薄清稀;④四肢不溫;⑤喜熱食或熱飲;⑥舌淡苔白,脈沉遲。
        主證至少具備2項,兼證中寒證、熱證至少各具備1項即可診斷本型。
        2  治療方法
        加味半夏瀉心湯由半夏9g,黃芩5g,黃連3g,乾薑5g,蒲公英15g,茵陳9g,烏賊骨15g,白及9g,丹蔘9g,延胡索9g,人蔘9g,甘草3g,大棗3枚等組成。疼痛明顯者加川楝子9g,木香6g;脘腹脹滿者,加厚朴9g,或積實6g;噯氣明顯者,加旋覆花9g,或代赭石15g;納差不馨者,加焦三仙各9g;熱象偏盛者,心下嘈雜,或心煩不得眠,加桅子5g,淡豆豉3g,泛酸多者,加吳茱萸4g,黃連3g;大便祕結不通者,加瓜蔞9g,麻子仁9g,甚者加制大黃5g;寒偏盛者,兼見胃脘脹悶,大便溏洩者,加砂仁6g;脾胃氣虛者,加黃芪12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療30d為1個療程,共治療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