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考申論練習試題及答案解析
申論為選拔高素質的公務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做申論練習真題對考生會有一些幫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甘肅省考申論練習真題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甘肅省考申論練習真題
一、給定資料
資料1
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約有4.5億精神健康障礙患者,其中大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表明,我國城市勞動力人口中亞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現增長趨勢,其中城市無業人員中的心理亞健康問題尤為突出。
該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說:“人的內心不穩定、不平衡會造成個人負荷加重,並累及社會適應能力,無形中拖累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某社會學家也指出,社會的浮躁與焦慮,不僅易引發有害的聚合行為,而且可能因之導致社會的某種斷裂,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多發,競爭壓力加大,工作節奏加速,使得部分國民心理疾患所引發的社會問題開始凸顯。
心理問題涉及面廣泛。從發育的兒童、成長的青年,到空巢老人;從校園內的大學生、工棚裡的農民工,到政府官員、企業精英,各階層的人都可能面臨各式各樣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危害絕不亞於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等。有統計顯示,每年約有160萬人因心理問題導致行為失常,甚至構成犯罪,給社會造成很大危害。
有觀察家指出,破解這一問題,政府應承擔營造“大環境”的責任。改革開放30餘年,在舉世矚目的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必須妥善解決心態失衡等社會問題,讓民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過“有尊嚴的幸福生活”。社會學研究員Y認為“制定政策時,政府還應充分考慮政策的科學性、連續性和社會影響,減少因政策的不連續性等因素導致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減少對個體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戰”,“尤其是對於城市邊緣人群和農村貧困人群,提高他們的積極情感,幫助其消解負面情緒,對於緩解社會衝突,減少人際間的矛盾與仇視,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資料2
某網站發表文章指出,目前社會問題日漸增多,造成社會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並具有相應的表現形式。
一項針對100萬在職人員工作現狀的網路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壓力較大,產生職業倦怠。尤其在警務、醫護人員、高層管理者等職業群體中。70%~80%的人都感到壓力大,表現為失眠,記憶力衰退,容易緊張、焦慮和抑鬱。許多人感到調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為模式越來越困難,心理放鬆、宣洩鬱悶的機會和渠道越來越少。
由於當前各種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人們在資源佔用、機會獲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現事實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較中產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現代社會資訊化程度高,各種不平衡、不公平資訊被迅速大量地傳播給公眾,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這種情緒積累時間過長,勢必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社會矛盾。
在社會轉型期,傳統的價值觀、就業模式、保障體系等,正在發生急劇變化,人們對未來缺乏安全預期,對未知充滿恐懼,對變化心理準備不足,對多元化心理認同不夠,易產生焦慮、恐懼、迷茫心理,出現信任和誠信危機。
一項對“白領階層”的社會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認為與過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數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佔36%;快樂正悄然離一些人遠去,焦慮已漸漸佔據某些現代人的心理。有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佔農民工整體的47%。他們因為收入較低,難以承受較高的生活消費,融入城市生活困難重重,更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同時,人口流動範圍加大,生活環境變化加快以及各種自然災害頻發,都會使人們增加社會陌生感,帶來歸屬感的降低,進而導致孤獨感、無助感。特別在一些發展較快的城市,生活著一些被高就業門檻和高生活成本邊緣化的“社會隔離”人群,或稱心理“無根”人群,這種現象若得不到消解,易使一些負面情緒蔓延,甚至危及社會秩序和安全。
某些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恥感”而不及時就醫,延誤了診治。而患者的親友和同事也沒有及時表現出該有的同情,社會對心理疾病還存有偏見和歧視。精神疾病康復者不能順利迴歸社會大家庭,則又成為導致心理健康疾病複發率增高的一個誘因。
資料3
為了全面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S大學舉辦了以“迎校慶、健心靈、獻愛心、促成長”為主題的第六屆心理健康節活動。
2013年4月26日下午,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J到校作了題為“中國曲藝的魅力”的講座。講座現場氣氛異常火爆,能容納300人的音樂廳座無虛席,很多學生一直站著聽完整場講座。J說學逗唱、惟妙惟肖的表情和幽默的言語讓全場師生捧腹大笑,充分領略了相聲的藝術魅力。4月28日晚,第四屆校園相聲大賽如期舉行,共吸引了一千多名師生參加。有同學以充滿詩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感受:“相聲通向笑聲,笑聲連線大家的心聲。笑幫人宣洩喜怒哀樂的情緒,笑幫人應對酸甜苦辣的人生!順利時會笑,困難時能笑,失敗時敢笑,我們笑著同昨天告別,又笑著迎接新的黎明!”
S大學是較早創辦心理運動會的單位之一。5月12日下午,第五屆心理運動會拉開帷幕,活動精彩紛呈,創新無限。“漫天飛舞”專案要求參賽選手中女生矇住眼睛拋毽子,而男生站在女生身後5米的圓圈內用簍子接毽子。規則看似簡單,卻需要女生恰到好處的拋毽力度和男生辨識毽子飛行方向的全神貫注。漫天飛舞的彩毽和同學們的歡聲笑語飄揚在操場上空,其樂融融。“心靈感應”環節要求參賽者一人矇住眼睛,揹著另一位同學,在他的指引下繞過障礙,背者失去方向、小心探索道路的迷茫,被背同學指點迷津、化險為夷的喜悅,使得比賽充滿刺激和歡樂,全場氣氛漸入高潮。“齊心協力”、“鐵人三項”、“背對背擁抱”的比賽模式也都突破常規,不僅強調個人的體能展現,更考驗團隊的默契配合。參與的同學活力四射,樂在其中,觀戰的同學吶喊助威,激情澎湃,讓整場活動都洋溢著喜悅和樂趣。
舉辦講座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方式,深受師生歡迎。組委會針對輔導員、心理保健員、普通學生等不同群體組織了若干場精彩講座。
5月21日下午,學校黨委副書記帶著各院系輔導員聽取S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D教授作《如何應對心理壓力》的講座。D教授是國家首批註冊心理督導師,她的精彩講解有助於輔導員們應對職場與生活壓力,享受健康人生。
4月28日下午,S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W老師為全校各班班長、心理保健員作了一場題為《常見的心理問題》的講座;5月7日晚,W老師又作了一場《與大學生談人生規劃》的講座。師生們表示要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學習、工作、生活中,調節自我,服務大家。
健康節籌備期間,四川雅安發生7級地震,給當地人民群眾生活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深深牽動著廣大師生的心。健康節組委會迅速把給災區募捐的愛心奉獻活動也列為心理健康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圖使學生們在募捐活動中體認到愛心與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蘊。
4月23日,幾位學生連夜製作了募捐箱和祈福綬帶,發起“天佑雅安、心繫災民”捐資賑災活動。在“生者堅強、逝者安息、祈福雅安、重建家園”的條幅上,同學們寫下了真摯的祝福。並將所籌善款匯往災區。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總關情。有同學說,我們的心連在一起,就是一座愛的堤壩;我們的手牽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長城。
資料4
暑期來臨,日益升溫的“報班熱”讓孩子們本該無憂無慮的假期變得緊張而忙碌。不少家長“跟風”,給孩子報了特長班、興趣班、課外輔導班等等。
熒屏上的相親交友類節目大戰愈演愈烈,多家衛視相繼播出相親或者交友類節目,一輪“相親熱”席捲熒屏。
近年來,媒體選秀節目從未冷卻,從“超級女聲”、“快樂男生”到各行各業、各種角色紛紛“選秀”,“選秀熱”進入了全面開花階段。
一股“全民養生”的熱潮炙***人。五花八門的養生學說見諸各種媒體,名目繁多的養生書籍充斥圖書市場。養生,已成為人們時下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並以一股強大的磁力影響著百姓的日常生活。
此外還有集資熱、股票基金熱、買房熱、文憑熱等,常常是一風未止一風又起。
據某網站問卷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時下跟風程度“非常嚴重”,表明隨大流、跟風已成為一種普遍心態,跟風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專家認為,跟風現象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社會群體心理“亞健康”的表徵。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說跟風來自於人們對各類專家的依賴,那麼,不難想見,這種“依賴”恰好凸顯了當前人們的一種“預先失敗”的窘況。文章中引用了英國學者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的相關闡述,試圖把現代人所面臨的心理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現代性的背景下,個人的無意義感,即那種覺得生活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的感受,成為根本性的心理問題。”在吉登斯看來,現代社會中任何個人的行為都必須參照一種專家系統才可以實現。換言之,人們越來越相信現代社會的專家指導系統,在做任何活動之前,總要去參考各種各樣的指導意見,並找到行為的依據,離開了這個專家系統,個人將迷失在社會當中,一事無成。
比如,我們去買衣服,表面看起來,這是一個純粹的個人行為,買什麼衣服,選什麼品牌,完全由個人的喜好所決定。但是,在今天,任何購買行為都已經深深地和各種各樣的廣告連線在了一起。廣告,無形中就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指導系統”。事實上,廣告無意於擔當這一功能,但是在紛繁複雜的商品世界中,它確實為現代人提供了辨別和追尋自己需要的物品的中介──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告也成為現代人自我辨認的一種曲折的形式。
這無疑會對人們自主選擇能力帶來巨大的衝擊。在任何屬於個人的行為當中,都隱藏著一個他人的選擇、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會使相當一部分人成為脫離了龐大的文化系統而難以生存的族群。
隱藏在這種生存的想象性對抗背後的,則是人們期待權威的心態。當人們無法獲得真實世界的全部資訊,就只能想象性地獲得這種資訊──這就有了對於大眾文化媒介的依賴。跟風現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規模的形式盛行,也正是這種媒介依賴的結果。
斯圖亞特·霍爾曾這樣描述現代社會:大眾傳媒通過生成知識和影像,給大眾提供一個認識外部世界的通道。在社會高度發展、資訊豐富蕪雜以及生活形態多樣變遷的同時,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破碎、凌亂和神祕,而大眾傳媒恰好掩蓋了這種破碎、凌亂和神祕。大眾傳媒總是向我們呈現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讓我們覺得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廣告畫面一樣溫暖的世界之中。
就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言,大眾媒介承擔了一個“專家指導系統”的角色。一時間,所謂的養生專家“走紅”各家電視臺;隔夜水可以還陽養腎、活吃泥鰍可以治病……幾乎最時髦的養生術,都是以對科學主義的文化體系進行顛覆甚至戲弄為前提的。這種反科學主義的衝動背後,則是人們對“媒介”的過度依賴。公眾的生活知識,總是通過大眾媒介獲得,於是許多人也就把大眾媒介專家作為自己生活方向的指路人。
資料5
某網站開展了一場關於“跟風”現象的討論,引起了網民的熱議。有熱心網民對數量龐大的跟帖中的“精華”整理如下:
甲:我就上過所謂養生專家的當,對各種各樣“養生經”深信不疑。有一次掛了一個養生專家的門診,僅掛號費一次就花了我2000元,結果,從書店裡買到的最普通的養生圖書中一查,原來專家給我的建議全是從裡面抄的。
乙:我也買了不少養生書籍,有一本圖書的廣告特別吸引人:“一本可能讓您多活幾十年的書!一本可能讓您少花幾十萬的書!”這兩句廣告語真的是說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被“看病難”、“看病貴”所困擾的中老年人覺得,如果買一本30多元的書就能達到永葆健康的目的,誰不會買一本?看到鄰居買、同事買、親戚朋友也買,出於從眾心理,自己也唯恐“落伍”。大家都這樣做,自己也這樣做,這樣才不會感覺到輿論壓力。
丙: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給國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機會,但同時也催生了從未有過的競爭與生存壓力,追逐名利的人們越來越失去了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再加上一些媒體不負責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種“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範”,人們越來越不能容忍清貧和默默無聞,越來越不願用勤勤懇懇的勞動來獲得成功和榮譽,而是不切實際地去跟風,去拼、去賭,這種從眾潮流正把社會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
丁:民眾其實有時候就那麼點樂趣,只要不違反原則,跟就跟唄,沒必要太在意。我認為不要一味地反對或禁止,關鍵是要正確引導,要體現以人為本。
戊:跟風是一種拙劣的模仿,所以結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隨、盲目的複製與可怕的同化,這是缺乏理性、喪失文化個性的行為,無論對於社會還是個人,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從國家的角度說,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要建設獨立自主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既是民族自強之路,也是建設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態的召喚。所以,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理應創造自己的新文化。而如何保持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增強文化自信,進而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展示有個性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得到創造性的發展,則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己:一個經常從眾跟風的人,必然缺少獨立的思考,創造力也會隨之降低,新方法和好創意會被同質化,逐漸變得平庸。一個人如果喪失了智慧和創造性,一味地隨大流,就會造成千人一面的社會環境。社會學家早就指出:在個人價值和社會選擇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座標。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人都獨特地屬於“自己”,而不是別人。在紛紜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沉下心來,真正堅守自己,做好真正的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挑戰。
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加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尤其是要注意從中華文化的燦爛歷史中去找尋民族文化的根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內憂外患,但這條文化的血脈卻一直沒有斷,貫通到今天,並日趨呈現出勃勃生機,這足以說明我們民族的偉大,說明了我們民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今天,面對全球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份文化遺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克服盲從與自卑心態,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示中華文化的個性風采。
辛:“風”也有益害之分,“辨風”的目的在於“選風”。譬如,“全民讀書活動”這種風氣,既陶冶民眾情操,又涵養民族精神,就應該積極追隨。“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對於保護環境,和諧自然的“清風”,也應該追風趕潮,盡顯自己的綿薄之力。一句話,當追的風要追,不當追的風,那是萬萬追不得的。
壬:全社會應積極倡導公民的個性發展,鼓勵創新精神。在當代生活中,現代化推崇“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樂至尊、娛樂至上等等,常常在不知不覺之中,以同一模式對我們進行打造。尤其是隨著商業化的全面推進、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資訊化的強力滲透,跟風更加有可能束縛思維、抑制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從而使我們在生活方式、文明習慣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個體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抵得住誘惑,守得住人生的寶貴价值。
癸:如果這樣一種跟風隨流的生活成為我們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終點、歲月大幕落下之時,我們會不會深深地為自己的平庸感到遺憾,甚至有難以言表的恥辱感?因為,我們一直活在別人創造的所謂的“跟風”文化中,我們從沒創造出打上個性烙印的成果。
資料6
當今社會,競爭白熱化,每日高速度、快節奏奔波勞碌成為城市工作、生活的主旋律。超時、超負荷工作嚴重地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國內一項調查顯示,84%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加急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是普遍現象。英國有位時間管理專家說:“我們正處於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忙,特別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帶來的傷害,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那種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種自殺式的生活。”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義大利人首先倡導“慢生活”方式,他們希望放慢生活節奏,主張“慢餐飲”、“慢旅遊”、“慢運動”等等。這裡的慢,並不是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意境,一種迴歸自然、輕鬆和諧的意境。專家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慢生活”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富”的充實、“窮”的快樂的生活狀態,“工作再忙心不亂,生活再苦心不累”。
在我國,也有心理健康專家適時提出了“慢生活”這一理念。專家指出,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真諦?物慾催促著生命的腳步,時光分分秒秒日復一日地流走,人生在金錢方面看似相對豐富了;而在另一方面,卻是生活質量下降,影響到身心健康。專家認為,生活要歸於簡單,工作要抓住重點,在職場忙得焦頭爛額、筋疲力盡的人士,不妨梳理梳理心理,讓生活節奏慢下來。
金庸先生說:“我的性子很緩慢,不著急,做什麼事兒都是徐徐緩緩,最後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飛人劉翔生活中也有慢的時候,他說:“我吃飯比較慢,我也喜歡洗澡的時候慢一點,因為我喜歡慢節奏的生活。”
慢生活的提出,是對國人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放慢生活節奏是一種技巧,同時也是健康、積極、自信的生活態度。“慢生活”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從慢一點吃飯開始,到漫步、慢運動等等。有專家因此提倡“節奏慢下來,效率提上去,心態平下來,健康升上去”。
我們或許應該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
>>>下一頁“甘肅省考申論練習真題及答案解析”
- 甘肅省考申論練習試題及答案解析
- 最新奶茶店裝修方案推薦
- 如何提高腦力智商記憶力
- 兒童牙齒變黑什麼原因
- 丁立梅散文欣賞
- 讀關於馬克思著作有感1000字
- 黨員教師兩學一做學習心得體會3篇_教師黨員學習兩學一做心得體會
- 粗枝大葉的反有哪些
- 雙子座的幸運數字是哪些
- 教師節祝福語幼兒園簡單的
- 關於高中的個性說說
- 最新一年級簡單的學生評語精選
- 吉林省全民創業政策
- 男人背上有痣代表什麼意思
- 茶字書法作品圖片
- 班車司機求職簡歷模板3篇
- 電腦老是卡住宕機怎麼解決
- 神舟十一號返回地球全程視訊直播
- 二年級關於環保手抄報
- 小投資小本生意做什麼賺錢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