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意思
注音 ㄅㄞˇ ㄓㄜˊ ㄅㄨˋ ㄣㄠˊ
拼音 bǎi zhé bù náo
釋義 折:挫折。撓:彎曲;引伸為屈服。無論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縮;不屈服。
成語出處 漢 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簡體字 百折不挠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撓,不能寫作“僥”。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司徒長史橋玄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同強盜作鬥爭,建議朝廷頒佈律法杜絕綁架事件。因彈劾南陽太守蓋升而辭官回鄉,深得曹操的賞識,稱他“有百折而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奇之風。”
英語翻譯 keep on fighting in spite of all setbacks
日語翻譯 何度挫折してもくじけない;不撓不屈(ふとうふくつ)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ㄞˇ ㄓㄜˊ ㄅㄨˋ ㄋㄠˊ
拼音 bǎi zhé bù náo
成語解釋 意志剛強,即使受到很多挫折,仍不屈服。語出漢.蔡邕〈太尉橋公碑〉。△「不屈不撓」
【語義說明】意志剛強,即使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
【使用類別】
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要登世界高峰,得有百折不撓的毅力。
<02>能堅持己志、百折不撓的人,都是勇士。
<03>他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就是因為百折不撓啊!
<04>憑著百折不撓的精神,終於使女友接受他的求婚。
<05>沒有千錘百鍊,沒有百折不撓,哪有今日的成就?
<06>這件事相當棘手,且讓我們以百折不撓的毅力來完成它。
<07>國父就是憑著百折不撓的精神,終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08>愛迪生說天才是一分靈感,九十九分的努力。可見百折不撓的精神,才是成功的關鍵。
成語典故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據《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一九引)公諱玄,字公祖,梁國雎陽人也。大鴻臚之曾孫,廣川相之孫,東萊大(太)守之元子也。膺受純性,誕有特表。岐嶷1>而超等,總角2>而逸群。至矣乎初紳3>,高明卓異,為眾傑雄。其性莊4>華尚朴,有百折不撓5>、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經藝傳記,周覽博涉;瑰琦在前,靡所不識。當世是以服重器6>,歸高名,州郡交請,待以訪斷。〔注解〕(1)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眾、聰明特異。嶷,音ㄋ|ˋ。(2)總角:比喻童年。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頭髮,形如兩角,稱為「總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3)初紳:剛任官職。紳,古代官員束在腰間的大帶。(4)疾:厭惡。(5) 百折不撓:《藝文類聚》引作「有折而不撓」。(6)重器:國家的寶器。在此借指可貴的人才。
典故說明 東漢的橋玄是一位性情剛正,嫉惡如仇的人。他曾揭發陳國相羊昌的惡行,將貪贓枉法的部屬上邽令皇甫禎處死,並上書靈帝彈劾太中大夫蓋升搜刮民財的罪行。有一次他的小兒子被一群強盜綁架,藉此勒索。守備陽球得到消息立刻派出官兵救援,雖然他們將強盜團團圍住,但是因為害怕強盜傷害橋玄的兒子,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橋玄知道了,非常生氣地說:「強盜目無法紀,怎麼可以為了我的兒子而縱放呢?」於是催促官兵趕快動手。後來強盜被逮捕了,但他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害。由於橋玄敢於挺身與惡勢力對抗,極受當時的人敬重,後來蔡邕為他寫碑,稱讚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這裡的「百折不撓」,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的意志剛強,即使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
近義成語不屈不撓 堅忍不拔 屢敗屢戰
反義成語一蹶不振 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