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意思

注音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釋義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語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簡體字 百闻不如一见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百,不能寫作“白”。

相似詞 耳聞不如目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相反詞 道聽途說

成語故事   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後,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裡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並派人與匈奴聯絡。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
  再派誰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將軍趙充國請教。趙充國說:我去最合適了。宣帝又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後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瞭解瞭解再來制定策略吧!趙充國到了西羌,先認真瞭解情況,又採取了分化瓦解的辦法,團結了大多數西羌人,終於使西羌安定下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後來就成了諺語。它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英語翻譯 Seeing is believing.

日語翻譯 百聞はー見に如かず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變)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

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變)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成語解釋 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語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聞之不若見之」

【語義說明】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
【使用類別】
用在「眼見為真」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早就聽說大峽谷的美景,百聞不如一見,這次美西之行使我開了眼界。
<02>早就聽說阿里山風光明媚,這次前去遊覽,果然百聞不如一見,不虛此行。
<03>這位老學者大名鼎鼎,百聞不如一見,今日聽他一場講座,果然名不虛傳。
<04>讀了李白的詩後,再親臨長江三峽感受「輕舟已過萬重山」,真有百聞不如一見的感覺。
<05>百聞不如一見,以前常聽說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勝收,這次前來浮潛,果然名不虛傳!

成語典故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踰於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1>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2>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3>度,臣願馳至金城4>,圖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測。(2)充國:指趙充國(西元前137?前52),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善騎射,好兵法,熟悉匈奴與羌族的情況。武帝時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將;宣帝時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於農,為世所推重。卒諡壯。(3)隃:音|ㄠˊ,遠,同「遙」。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肅蘭州之西北。(5)圖上方略:繪製地圖,擬定攻討計畫,一同奏上。

典故說明 「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典源出自《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趙充國是武帝時破匈奴的大將軍。宣帝時羌人入侵邊疆,攻城奪地,殺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趙充國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帶兵抗敵。宣帝問他需要帶多少兵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情在遙遠的地方是很難揣測的,我願意親自到西北邊境去看看,然後擬好作戰計畫,再向陛下報告。」趙充國到了邊境仔細考察後,擬定了駐兵屯守,整治邊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邊境終於安定。

近義成語耳聽為虛 眼見為實

反義成語以耳為目 貴耳賤目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