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意思
注音 ㄔㄠˊ ㄙㄢ ㄇㄨˋ ㄙㄧˋ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釋義 原比喻使用詐術;進行欺騙。後比喻經常變卦;反覆無常。
成語出處 莊周《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簡體字 朝三暮四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暮,不能寫作“墓”。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裡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英語翻譯 change one's mind frequently
日語翻譯 朝三暮四(ちょうさんぼし)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ㄓㄠ ㄙㄢ ㄇㄨˋ ㄙˋ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成語解釋 餵養猴子時,早晨給三升橡樹果實,晚上給四升,但亦可改變為「朝四暮三」。本為養猴人詐騙猴子的故事。典出《莊子.齊物論》。原用以比喻只變名目,不改實質。後用「朝三暮四」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亦可用於比喻事物變化無定。△「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秦暮楚」
【語義說明】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怎會有成就?
<02>做生意得講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爾反爾。
<03>他向來厭惡反覆無常,做事絕對不會朝三暮四的。
<04>她行事向來果斷,不是個朝三暮四的人,別再冤枉她了。
<05>你一會兒要學畫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態度嗎?
成語典故 《莊子.齊物論》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1>賦2>芧3>,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4>,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注解〕(1)狙公:相傳為古時善養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音ㄐㄩ,猴子。(2)賦:給予。(3)芧:音ㄒㄩˋ,橡樹的果實。(4)虧:耗損、減少。
典故說明 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近義成語反覆無常 出爾反爾 朝秦暮楚
反義成語一心一意 始終不渝 始終如一 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