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難解紛意思

注音 ㄆㄞˊ ㄣㄢˋ ㄐㄧㄝ ˇ ㄈㄣ

拼音 pái nàn jiě fēn

釋義 排:消除;難:危難;紛:糾紛。排除危難;調解糾紛。現多指調停雙方爭執;解決紛亂。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所貴於天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簡體字 排难解纷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紛,不能寫作“分”。

相似詞 排憂解難息事寧人

相反詞 撥弄是非、搬弄是非

成語故事 公元前258年,秦國派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趙王向魏王求救。魏王派辛垣衍到邯鄲勸趙國尊秦昭王為帝。齊國的魯仲連聽說此事就去見辛垣衍,講秦稱帝的諸多壞處。魏公子無忌奪權出兵解圍,平原君酬謝魯仲連為趙國排難解紛

英語翻譯 mediate disputes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ㄆㄞˊ ㄋㄢˋ ㄐㄧㄝˇ ㄈㄣ

拼音 pái nàn jiě fēn

成語解釋 排除危難,解決紛爭。語本《戰國策.趙策三》。

【語義說明】指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使用類別】
用在「疏通協調」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為人排難解紛必須客觀公正,才能使當事人折服。
<02>他為人古道熱腸,找他幫忙排難解紛,絕對沒問題。
<03>老里長很熱心,常為民眾排難解紛,深受里民敬重。
<04>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可是族裡排難解紛不可或缺的人。
<05>樂於為人排難解紛的人都有個特色──既熱誠又聰明。
<06>要是沒您出面排難解紛,我們夫妻可能早已各分東西了。
<07>他善於排難解紛,街坊鄰居有什麼爭執,往往都麻煩他出面解決。

成語典故 《戰國策.趙策三》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於是平原君1>欲封魯仲連2>,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3>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4>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注解〕(1)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2)魯仲連:又稱魯連,戰國時齊人,生卒年不詳。曾遊於趙,為趙國解除危難,常替人排解紛爭而不接受報酬。今人或稱替人調解糾紛者為魯仲連。(3)千金:黃金千兩。(4)商賈:即商人。賈,音ㄍㄨˇ。

典故說明 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但是終究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正面交戰,所以就把軍隊駐紮在邊境上,按兵不動。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這樣秦王就會退兵。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擊退秦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紛爭,而不求報酬。如果要求有所報酬的,那是商人的行為。」於是堅持不拿千兩的黃金,並辭別平原君,離開了趙國。後來「排難解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挑撥離間 推波助瀾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