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世嫉俗意思
注音 ㄈㄣˋ ㄕㄧˋ ㄐㄧˊ ㄙㄨˊ
拼音 fèn shì jí sú
釋義 憤:憎惡;不滿;世、俗:指當時的社會現狀;嫉:仇恨。指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和各種習俗表示憤恨與憎惡。
成語出處 唐 韓愈《雜說》:“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簡體字 愤世嫉俗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憤,不能寫作“忿”;嫉,不能寫作“忌”。
相反詞 安貧樂道
英語翻譯 highly critical of society
日語翻譯 世俗(せぞく)を憤り憎(にく)む,シニカルにな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ㄈㄣˋ ㄕˋ ㄐㄧˊ ㄙㄨˊ
拼音 fèn shì jí sú
成語解釋 憤恨不合理的社會現狀,憎恨邪惡的勢力。語本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後用「憤世嫉俗」形容對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語義說明】形容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使用類別】
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他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所以會如此憤世嫉俗。
<02>你不能怪他如此地憤世嫉俗,他的命運實在太乖舛了。
<03>不是憂國憂民的人,怎會寫出了這麼憤世嫉俗的作品?
<04>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才會使他變得如此地憤世嫉俗。
<05>幾個失意的人湊在一起,難免就憤世嫉俗地批評東,批評西起來。
<06>他的小說中總有一個桀驁不馴、憤世嫉俗的人物,那正是他自己的化身。
成語典故 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吾性而不類1>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注解〕(1)類:相似。
典故說明 「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陽人。尊崇儒術,排斥佛老,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個性耿直,直言極諫,因而一再的被貶官,但不論治理那個地方,總是留下很好的治績,深受百姓愛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近義成語忿恚不平
反義成語與時俯仰 隨波逐流 隨俗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