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意思

注音 ㄧ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釋義 以:根據;憑據;貌:外貌;取:衡量、判斷。根據人的外貌衣著來判斷、衡量其品質能力的高下。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簡體字 以貌取人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取,不能寫作“娶”;貌,不能寫作“藐”。

相似詞 表裡如一

相反詞 量才錄用

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英語翻譯 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

日語翻譯 外見(がいけん)だけで人柄(ひとがら)や能力(のうりょく)を決(き)め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成語解釋 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語本《韓非子.顯學》。△「以言取人」

【語義說明】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
【使用類別】
用在「注重外貌」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連聖人都感嘆以貌取人難免失誤,何況你我都是凡夫俗子?
<02>為國家舉才應該首重人品,其次則為學識及能力,切忌以貌取人
<03>現在的選美比賽不只是以貌取人,氣質和才華也是重要的評量標準。
<04>她擇偶時只是膚淺地以貌取人,婚後才發現對方人品不佳,終以離婚收場。
<05>公司這次徵才,沒有經驗的主管純粹以貌取人,當然選不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
<06>初次見面,我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不把他放在眼裡,經過一段時日相處,才知道他是個品學俱佳的人,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

成語典故 #《韓非子.顯學》澹臺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3>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注解〕(1)澹臺子羽:即澹臺滅明。西元前512??,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2)仲尼:即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3)宰予:西元前522?前458,字子我,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利口辯辭。曾因白天睡覺,孔子責以朽木不可雕也。〔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

典故說明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根據《韓非子.顯學》的記載,春秋時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臺滅明長相不俗,孔子幾乎因此而以為他是個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與容貌不相稱。而宰予談吐不凡,孔子幾乎因此而相信他是個優秀的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言談,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誤判,因而感嘆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說: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