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意思

注音 ㄧ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簡體字 一鼓作气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褒義

成語辨形 作,不能寫作“做”。

相似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相反詞 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英語翻譯 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日語翻譯 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變) ㄧˋ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拼音 yī gǔ zuò qì(變)yì gǔ zuò qì

成語解釋 古代作戰時,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戰士們的勇氣。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後用「一鼓作氣」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使用類別】
用在「勇敢無畏」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拿起筆,一鼓作氣連寫了三幅字。
<02>大家一鼓作氣,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03>同學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04>此刻且看我們一鼓作氣地衝向目的地。
<05>我們乾脆一鼓作氣把這些事做完再休息。
<06>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氣的精神。
<07>我就憑一鼓作氣的精神,獨立完成這件作品。
<08>你要一鼓作氣衝過難關,一遲疑可能就氣餒了。
<09>做這種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
<10>老師提醒大家參加比賽有如作戰,要一鼓作氣,才能奪得錦標。

成語典故 《左傳.莊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1>,戰于長勺2>。公將鼓之,劌3>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4>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5>,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6>,公問其故7>?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8>,故逐之。」〔注解〕(1)公與之乘:魯莊公與曹劌共乘一輛兵車。公,指魯莊公,生卒年不詳。為春秋魯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二年卒,諡莊。之,指曹劌。乘,音ㄔㄥˊ,搭坐。(2)長勺:春秋魯地,為殷遺民長勺氏所住的地方,地在今山東省境內。(3)劌:曹劌,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事莊公。齊魯會於柯,曹劌曾以匕首劫齊桓公,迫使歸還其戰時所失各地,因而立下大功。《史記》作「曹沬(ㄇㄟˋ)」。劌,音ㄍㄨㄟˋ。(4)馳:驅車追擊齊師,乘勝追擊之意。(5)轍:音ㄔㄜˋ,車輪駛過的痕跡。(6)克:戰勝。(7)故:緣由、原因。(8)靡:音ㄇ|ˇ,倒。此處「旗靡」引申為兵敗潰散的意思。

典故說明 據《左傳.莊公十年》載,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曹劌(ㄍㄨㄟˋ)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阻止說:「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後來原文中的「一鼓作氣」,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舉成事。

近義成語打鐵趁熱

反義成語再衰三竭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