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意思

注音 ㄧ ㄧㄢˊ ㄐㄧㄨˇ ㄉㄧㄥˇ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釋義 一句話的分量就有九鼎那麼重。形容能起決定作用的言論或意見。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簡體字 一言九鼎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寫作“日”。

相似詞 一字千鈞一言為定金口玉言

相反詞 人微言輕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英語翻譯 solemn promise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ㄧㄢ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 (變) ㄧˋ ㄧㄢ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變)yì yán jiǔ dǐng

成語解釋 九鼎,傳說中夏禹的傳國寶器。「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分量。語本《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後亦用「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信用。△「三寸不爛之舌」

一、【語義說明】形容說話很有分量。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功大」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是會中大老,向來一言九鼎
<02>你想受人尊重,就得做到一言九鼎
<03>這場紛爭就在長老一言九鼎下平息了。
<04>族裡就屬長老最受敬重,所說的話當然一言九鼎
<05>我身分卑微,所說的話也許無法一言九鼎,但我一定說到做到。二、【語義說明】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使用類別】
用在「說話算數」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老王是一言九鼎之人,說話絕對可信。
<02>我盼他說話一言九鼎,不要變來變去。
<03>廠長今天的允諾,我相信是一言九鼎,不是信口開河。

成語典故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3>,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4>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5>,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6>。毛先生以三寸之舌7>,彊8>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注解〕(1)平原君:??西元前351,名勝,戰國趙武靈王之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2)從:通「縱」,指合縱,是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3)趙:戰國時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立國,都邯鄲,後為秦所滅。(4)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平原君的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5)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6)九鼎大呂:傳國寶器,比喻分量極重。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周廟大鐘。(7)三寸之舌: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見「三寸不爛之舌」。(8)彊:音ㄑ|ㄤˊ,同「強」。

典故說明 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後來「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說話很有分量。後亦用於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人微言輕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