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身成仁意思
注音 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ㄖㄣˊ
拼音 shā shēn chéng rén
釋義 身:自己;殺身:捨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原指犧牲生命;成全仁德。後指為了正義事業而犧牲。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簡體字 杀身成仁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仁,不能寫作“人”。
成語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慾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衝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 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英語翻譯 die a martyr to a noble cause
日語翻譯 艖(み)を殺して仁(じん)をなす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ㄖㄣˊ
拼音 shā shēn chéng rén
成語解釋 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語出《論語.衛靈公》。後用「殺身成仁」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捨生取義」
【語義說明】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使用類別】
用在「正直忠誠」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他殺身成仁的典範,將永留人間。
<02>今天為了國家殺身成仁,我有何遺憾?
<03>老將軍為了悍衛國家而殺身成仁,令人敬佩!
<04>不懷著殺身成仁的決心,是無法完成革命大業的。
<05>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都是讀聖賢書者所當為?
<06>因為有革命先烈的殺身成仁,才有今天的中華民國。
<07>舉事前夕,他在日記上寫著:「明日之事雖成功機會不大,但求殺身成仁。」
成語典故 《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1>,有殺身以成仁2>。」〔注解〕(1)害仁:傷害仁德。(2)成仁:成全仁德。
典故說明 「殺身成仁」是指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性命。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所說的一段話。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志士仁人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違背仁德的事,反而會為了護衛仁德的標準而犧牲性命。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倫常,所以孔子說:「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
近義成語成仁取義 捨生取義 捨身求法
反義成語降志辱身 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