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功頌德意思

注音 ㄍㄜ ㄍㄨㄙ ㄙㄨㄙˋ ㄉㄜˊ

拼音 gē gōng sòng dé

釋義 頌揚功績和德行。現多含阿諛奉承的意思。功:功績。德:德行。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簡體字 歌功颂德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頌,不能寫作“誦”。

相似詞 交口稱譽有口皆碑

相反詞 怨聲載道

英語翻譯 flattery and exaggerated praise

日語翻譯 功績(こうせき)と徳行(とっこう)をほめたたえる,ちょうちんを持(も)つ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ㄍㄜ ㄍㄨㄥ ㄙㄨㄥˋ ㄉㄜˊ

拼音 gē gōng sòng dé

成語解釋 歌頌功績和恩德。語本《史記.卷四.周本紀》。

【語義說明】歌頌功績和恩德。
【使用類別】
用在「諂媚討好」、「廣受讚揚」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些肉麻的歌功頌德之辭,徒然令人生厭。
<02>對於這樣入骨的歌功頌德,怎能不令人產生反感?
<03>有些主管只喜歡聽人歌功頌德,卻不願意接受建言。
<04>這種純為當權者歌功頌德的文章,缺乏文學生命力。
<05>這位作家經常寫些歌功頌德的文章,用來巴結權貴。
<06>他一味地為經理歌功頌德,極盡諂媚之能事,惹人反感。
<07>聽到他捨己救人的事蹟,會場上響起一片歌功頌德之聲。
<08>當權者若只愛聽歌功頌德的話,卻不愛聽真心話,終將被人民唾棄。

成語典故 《史記.卷四.周本紀》慶節卒,子皇僕立。皇僕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1>乃貶2>戎狄3>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4>;作五官5>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注解〕(1)古公: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初居邠,為避狄人侵擾,遷於岐山下之周原,邠人皆追隨,乃於其地立國,國號周。武王時,追尊為太王。(2)貶:減少、減損。此處有變革之意。(3)戎狄:指居於西北邊境外的野蠻民族。(4)邑別居之:設邑落分別居住。(5)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別為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典故說明 周朝傳至古公亶父時,才正式建國,立國號周。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施行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給他們。隨後又再度侵擾,想要搶奪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抵抗。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要讓他為大家謀利益。現在邊疆民族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隨我或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民眾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要我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不忍心。」於是就帶領部屬離開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來歸附他。因此古公就變革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幾個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以辦理事務。人民譜歌作樂,以歌頌他的功德。後來「歌功頌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歌頌功績和恩德。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怨聲載道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