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先登意思
注音 ㄐㄧㄝ ˊ ㄗㄨˊ ㄒㄧㄢ ㄉㄥ
拼音 jié zú xiān dēng
釋義 登:方言“得來”的合音。腳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動敏捷的人優先達到目的。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簡體字 捷足先登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捷足先得
相反詞 姍姍來遲
成語故事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劉邦帶兵攻打鉅鹿郡郡守陳豕希,韓信因為與陳關係好加上削爵有情緒就沒去。劉邦的妻子呂后聽信讒言,讓蕭何用計把韓信騙進長樂宮殺害。韓信臨死時後悔沒聽蒯通的話。劉邦要處死蒯通,蒯通巧言被釋無罪
英語翻譯 victory to the swift footed
日語翻譯 早いもの勝(が)ち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ㄐㄧㄝˊ ㄗㄨˊ ㄒㄧㄢ ㄉㄥ
拼音 jié zú xiān dēng
成語解釋 捷,快速。「捷足先登」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語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逐鹿中原」
【語義說明】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使用類別】
用在「快速先得」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他得知市場的內幕消息,就捷足先登地買下這家公司的股票。
<02>這樣的好機會竟讓別人捷足先登了,老王只能怪自己不夠機警。
<03>機會是不等人的,如果你再不採取行動,別人一定會捷足先登。
<04>這家電腦公司捷足先登地推出新產品,很快便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
<05>商場上同類型的產品競爭激烈,只有捷足先登的廠商才能獲取高額利潤。
成語典故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1>失其鹿2>,天下共逐3>之,於是高材疾足者4>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注解〕(1)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2)鹿:比喻帝位、政權。(3)逐:競爭、爭取。(4)高材疾足者:才能高,行動快的人。
典故說明 「捷足先登」原作「疾足先得」,見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據載,秦朝末年,天下苦於秦之苛政已久,各路豪傑紛紛起兵抗暴,爭奪天下。劉邦起於泗水,韓信是他的手下大將。韓信打敗齊王田廣後,被封為齊王,當時擁有的武力比劉邦還要強大,謀士蒯(ㄎㄨㄞˇ)通於是勸他背叛劉邦,暗通項羽,將來再自立為王。當時韓信並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反而是劉邦對韓信起了疑心,後來藉機將他貶為淮陰侯,使韓信心有不甘,才暗中聯絡另一大將陳豨(ㄒ|),準備謀反。然而當時劉邦的勢力已經成熟,接到密報後便親自帶兵平息了這場叛變。韓信被殺前,無限懊悔,他嘆息著說:「我真恨自己當初不採用蒯通的計謀。」劉邦得知此言,便派人把蒯通抓來,想殺了他,蒯通爭辯說:「秦失去了政權,各路豪傑群起而爭之,才能高、動作快的自然就能爭得天下。現在精銳盡出,每個人都想要稱王,難不成您要把這些人全都殺了?況且當時韓信是我的主人,盡忠於主,本理所當然,我又有什麼錯呢?」劉邦聽了這番話,想想也不無道理,於是便放了他。蒯通對劉邦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捷足先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近義成語逐兔先得
反義成語坐失良機 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