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奪人意思
注音 ㄒㄧㄢ ㄕㄥ ㄉㄨㄛˊ ㄖㄣˊ
拼音 xiān shēng duó rén
釋義 聲:聲勢;奪人:指動搖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簡體字 先声夺人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聲,不能寫作“生”。
相似詞 先發制人
相反詞 甘拜下風
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宋國的司馬華費逐,有三個兒子:華驅、華多僚和華登。華多僚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經常在元公面前說兩個弟兄的壞活。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驅,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便派人通知華費逐,叫他驅逐華驅。華費逐知道這件事是華多僚乾的,恨不得殺了他,但又只得執行元公的命令,準備叫華驅去打獵,然後打發他走。華驅瞭解到這是華多僚乾的壞事,本想殺了他,但又伯父親傷心,決定逃亡。臨行時,華驅打算與父親告別。不料,在朝廷上遇見了華多僚。他一時性起,就與侍從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元公請齊國的烏枝鳴幫助守衛城池。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華登帶領了吳國的一支軍隊,前來支援華驅攻打宋國。眼看華登的隊伍快要來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對烏枝鳴說:“兵書《軍志》上有這樣的話:先向敵人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土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士氣衰竭。何不乘華登的軍隊很疲勞和還沒有安定而進攻?如果敵人已經來到而且穩住,他們的人就多了,到那時我們就後悔不及了。”烏枝鳴聽從了濮的建議。結果,宋國和齊國的聯軍擊敗了吳軍,俘虜了兩個將領。但是,華登率領餘部又擊敗了宋軍。宋元公想逃,淄攔住他說:“我是小人,可以為君王戰死,但不能護送你逃跑。請君王等待一下。”淄說完這話,一面巡行,一面向軍士們喊道:“是國君的戰士,就揮舞旗幟:”軍士們按照他的話揮舞旗幟。宋元公也壯著膽下城巡視,對軍士們說:“國家敗亡,國君死去,這是大家的恥辱,不僅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大家拼死打吧!”烏枝鳴命軍士們用劍與叛軍拼博。齊軍和宋軍一起攻打華登,華登支援不住,節節敗退。淄衝到前面刺死華登,將他的頭砍下、裹在戰袍裡,一邊奔跑一邊喊道:“我殺了華登了!我殺了華登了!”
英語翻譯 overawe others by displaying one's strength
日語翻譯 先(さき)に気勢(きせい)をあげて相手(あいて)の士気(しき)をくじく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ㄒㄧㄢ ㄕㄥ ㄉㄨㄛˊ ㄖㄣˊ
拼音 xiān shēng duó rén
成語解釋 謂先張大聲威,以挫敗敵人士氣。◎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
【語義說明】謂先張大聲威,以挫敗敵人士氣。
【使用類別】
用在「搶得先機」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我們既知對方實力,談判時要先聲奪人,掌控優勢。
<02>敵我雙方實力相當,只有先聲奪人,才能穩操勝算。
<03>我們實力超出對方甚多,只要穩住陣腳,先聲奪人,就會得勝。
<04>球賽才一開始,我隊就先聲奪人,連連得分,打得對方手忙腳亂。
<05>想不到對方實力如此雄厚,一上來就先聲奪人,連續幾隻安打,得到兩分。
<06>你沒看到我帶來的大喇叭?臨陣一吹,就可以先聲奪人,震破敵人的肝膽!
成語典故 ◎1《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1>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2>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3>。孫叔曰:「進之!寧我薄人4>,無人薄我。《詩》云:『元戎5>十乘,以先啟行6>。』先人7>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8>。』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9>晉軍。〔注解〕(1)軘車:或指專用於屯守的兵車。軘,音ㄊㄨㄣˊ。(2)師:軍隊。(3)出陳:出兵排成作戰的陣式。陳,音ㄓㄣˋ,通「敶」(今作「陣」)。(4)薄:迫近;侵犯。(5)元戎:陷陣用的大型戰車。(6)啟行:開路。一說:突破敵軍的行陣。行,音ㄏㄤˊ。(7)先人:搶在敵人之先,發動攻擊。(8)奪人之心:奪敵戰鬥之心。(9)乘:侵陵、掩殺。◎2《左傳.文公七年》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郤之難。」乃多與之徒衛。穆嬴日抱大子以啼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將焉寘此?」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於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禦秦師。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為右。及堇陰,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逐寇如追逃』,軍之善政也。」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戎子,敗秦師于令狐,至于刳首。◎3《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冬十月,華登以吳師救華氏。齊烏枝鳴戍宋。廚人濮曰:「《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勞且未定也,伐諸?……」
典故說明 「先聲奪人」指先張大自己的聲威,藉以挫敗敵人的士氣。這是兩軍對陣時,常用的戰術。它的語源出於《左傳》所引的《軍志》。《左傳.宣公十二年》載:「《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左傳.文公七年》也說:「『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又引《軍志》:「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先人有奪人之心」是說:「搶在敵人之前動手,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據《左傳》,宣公十二年春,楚莊王圍鄭,鄭襄公肉袒牽羊請降。夏,六月,晉師救鄭,與楚對陣,諸將和、戰主張不一。晉魏錡曾向晉君請求擔任公族大夫而未得,趙旃請求擔任公卿也未得,兩人都懷恨在心,想要晉師打個敗仗。所以請求派他們去向楚軍挑戰,但晉君不允許;又請求去邀請楚人來同盟,晉君接受,派二人一起前去。這時侯,晉、楚之君事實上都有意和解,晉君深怕二人懷恨前往,也許會滋生事端,為求有備無患,所以派出兵車前往接應。楚營將領潘黨看見兵車揚起的塵土,立刻向中軍告急,孫叔敖就說:「寧可我們先侵犯敵人,不要讓敵人侵犯我們。《詩》說:『元戎十輛,在前面開道。』就是要搶先攻擊敵人。《軍志》也說:『搶在敵人前面,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我們衝過去吧!」於是就疾速進軍,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掩殺晉軍,獲得勝利。「先聲奪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
近義成語先發制人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