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意思
注音 ㄧ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
拼音 yī yì gū xíng
釋義 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簡體字 一意孤行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孤”,不能寫作“狐”。
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製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訊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閒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這樣一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麼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託,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英語翻譯 act in disregard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
日語翻譯 ひたすら自分(じぶん)の意見(いけん)を押(お)し通(とお)す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 (變) ㄧˊ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
拼音 yī yì gū xíng(變)yí yì gū xíng
成語解釋 謝絕一切請託,按照己意獨立處理公事。語本《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張湯》。後用「一意孤行」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我行我素」
【語義說明】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固執自信」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他這種一意孤行的作風,遲早會害慘自己。
<02>這事恐得先徵詢大家的意見,不宜一意孤行。
<03>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結果。
<04>我不欣賞做事一意孤行、根本不重視別人意見的人。
<05>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絕不會一意孤行地採取行動。
<06>處理這麼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最忌一意孤行,貿然行動。
<07>別怪我一意孤行,實在是因為事急從權,非得儘速處理不可。
<08>他是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明知道有問題,他還是照做不誤。
<09>現在是講究團隊精神的時代,你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很難引起共鳴。
成語典故 《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張湯》武安侯為丞相,徵湯為史,時薦言之天子,補御史,使案事。……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已而趙禹遷為中尉,徙為少府,而張湯為廷尉,兩人交驩,而兄事禹。禹1>為人廉倨2>。為吏以來,舍毋3>食客4>。公卿相造請5>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6>,孤立行一意7>而已。〔注解〕(1)禹:趙禹,生卒年不詳,漢扶風斄人。為人廉倨,絕知友賓客之請。歷任御史、廷尉,與張湯共定諸律令。(2)廉倨:廉潔孤傲。(3)毋:音ㄨˊ,通「無」,沒有。(4)食客:古代寄食於官宦顯貴家中,為主人策劃計謀、奔走效力的人。(5)造請:登門拜訪。(6)請:請託。(7)一意:一己之見。
典故說明 「一意孤行」原作「孤行一意」。根據《史記》的記載,趙禹為人廉潔孤傲,執法嚴苛。從他做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公卿登門拜訪,他也始終沒有回拜答謝,意在杜絕朋友賓客的請託,按照自己的意見獨立處理公事。後來「一意孤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含有褒義,後轉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近義成語我行我素 固執己見 剛愎自用 師心自用 獨斷專行
反義成語言聽計從 從善如流 擇善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