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鼠的意思

注音 ㄏㄨㄤˊ ㄕㄨˇ

拼音 huáng shǔ

基本釋義

⒈  構成黃鼠屬( Citellus )以及有關屬的許多種產於北美西部的常帶斑紋的齧齒類動物,常為害農田,在某些地區則成為鼠疫的帶菌者。

ground squirrel; suslik;

國語辭典修訂本

黃鼠「ㄏㄨㄤˊ ㄕㄨˇ」

⒈  動物名。哺乳綱齧齒目。產於西北沙漠。身體細長,毛灰黃,鼻尖紅色,脣及眼圈為白色,眼大而突出。穴居土中,食農作物與野生植物。

引證解釋

⒈  松鼠科動物的一種。身體細長,毛灰黃色,鼻尖淡紅色,上下脣和眼圈白色,眼大而突出。穴居在疏鬆的土壤中,吃農作物和野生植物,能傳染鼠疫。也叫大眼賊。

宋 文惟簡 《虜廷事實·黃鼠》:“沙漠之野,地多黃鼠。畜豆殼於其地,以為食用。村民欲得之,則以水灌穴,遂出而有獲。見其城邑有賣者,去皮刻腹,極甚肥大,虜人相説,以為珍味。”
元 迺賢 《塞上曲》之四:“馬乳新挏玉滿瓶,沙羊黃鼠割來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黃鼠》:“黃鼠出 太原、大同,延 綏 及沙漠諸地皆有之, 遼 人尤為珍貴。狀類大鼠,黃色,而足短善走,極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狀者,則牝牡所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