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詩的意思
注音 ㄗㄚˊ 一ㄢˊ ㄕ
拼音 zá yán shī
基本釋義
⒈ 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於樂府。每句字數不等,長短句間雜,無一定標準,用韻也較自由。後人多有仿作。
雜言詩「ㄗㄚˊ 一ㄢˊ ㄕ」
⒈ 一種每句字數不一,長短相間的古體詩。最短僅一字,長者可高達九、十字以上,通常以三、四、五、七字為多。
引證解釋
⒈ 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於樂府。每句字數不等,長短句間雜,無一定標準,用韻也較自由。後人多有仿作。
引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雜言詩》:“按古今詩自四、五、六、七雜言之外,復有五七言相間者,有三、五、七言各兩句者,有一、三、五、七、九言各兩句者,有一字至七字、九字、十字者,比之雜言,又略有不同,故別列之於此篇。”
▸ 七言詩
▸ 六言詩
▸ 二言詩
▸ 八言詩
▸ 三言詩
▸ 四言詩
▸ 五言詩
▸ 玄言詩
▸ 雜體詩
▸ 雜數詩
▸ 雜律詩
▸ 一言詩
▸ 雜言
▸ 窮言雜語
▸ 七言律詩
▸ 己亥雜詩
▸ 詩以言志
▸ 詩言志
▸ 五言古詩
▸ 五言律詩
▸ 雜詩
▸ 三筆六詩
▸ 揉雜
▸ 傷言扎語
▸ 善言
▸ 賽詩會
▸ 糅雜
▸ 少言寡語
▸ 仁言利博
▸ 日雜
▸ 肉竹嘈雜
▸ 人言
▸ 軟語溫言
▸ 三夫之言
▸ 人名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