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匪躬的意思
注音 ㄐ一ㄢˇ ㄐ一ㄢˇ ㄈㄟˇ ㄍㄨㄥ
拼音 jiǎn jiǎn fěi gōng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高亨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諫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國之事也。”後因以“蹇蹇匪躬”謂為君國而忠直諫諍。蹇,通“謇”。
引證解釋
⒈ 一本作“謇諤匪躬”。
引《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 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諫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國之事也。”
晉 葛洪 《抱朴子·臣節》:“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四:“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節。”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張九齡 在相位,有蹇諤匪躬之誠, 元宗 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見帝無不極言得失。”
清 錢謙益 《匪齋記》:“客有唁予者曰:‘《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勗子乎?’”
▸ 蹇之匪躬
▸ 蹇諤匪躬
▸ 匪躬
▸ 匪躬之操
▸ 匪躬之節
▸ 屈蹇
▸ 驅蹇
▸ 劬蹇
▸ 僑終蹇謝
▸ 窮蹇
▸ 遷蹇
▸ 奇蹇
▸ 貧蹇
▸ 痞蹇
▸ 疲蹇
▸ 駑蹇
▸ 凝蹇
▸ 駑蹇之乘
▸ 秣蹇
▸ 命蹇時乖
▸ 磨鉛策蹇
▸ 命蹇
▸ 眇蹇
▸ 攣蹇
▸ 聯蹇
▸ 蹥蹇
▸ 癃蹇
▸ 連蹇
▸ 羸蹇
▸ 困蹇
▸ 跨蹇
▸ 憍蹇
▸ 蹇裳
▸ 蹇舛
▸ 蹇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