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目的意思

注音 一ㄢˇ ㄇㄨˋ

拼音 yǎn mù

基本釋義

⒈  眼睛。

⒉  眼力;見識。

⒊  眼線;為人暗中察看情況並通風報信的人。

⒋  猶面目;臉面。亦喻外表。

⒌  喻義理關鍵之處。

⒍  喻指指揮軍隊的訊號。


英文 eyes

德語 Auge (S)​

國語辭典修訂本

眼目「一ㄢˇ ㄇㄨˋ」

⒈  眼睛。

《北史·卷九·周太祖文帝本紀》:「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兒眼目異。』將留之。」

⒉  比喻事物主要之處。

元·劉壎《隱居通議·卷一八·文章》:「蓋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樞紐,有脈絡,有眼目。」

⒊  替人偵探監察的人。

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三折》:「臣教樊噲去山尖頂上磨旗作軍中眼目,看陣勢調遣軍人。」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貴衛有一班女樂小侑兒,不若送去與賽兒做謝禮,就做我們裡應外合的眼目。」

引證解釋

⒈  眼睛。

《後漢書·袁敞傳》:“識其狀貌,傷其眼目。”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自後所患眼目,不曾再發疼痛。”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琉璃塔金碧輝煌,照人眼目。”
冰心 《往事(二)》一:“圖畫的色彩也加倍鮮明,動搖了我們的心靈與眼目。”

⒉  眼力;見識。

宋高宗 《翰墨志》:“況流傳歷代之久,贋本雜出,固不一幅,鑑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遠。”
金 王若虛 《著述辨惑》:“東坡 之解經,眼目儘高,往往過人遠甚。”
明 李贄 《與友人書》:“又將仙家好詩、儒家通禪好詩堪以勸戒,堪以起發人眼目心志者,備細抄録。”

⒊  眼線;為人暗中察看情況並通風報信的人。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貴衙有一班女樂小侑兒,不若送去與 賽兒 做謝禮,就做我們裡應外合的眼目。”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精怪·狐報仇》:“縣令知其事,一面飛稟上司,而以 滿匱 為眼目。”
老舍 《四世同堂》七十:“她並不想去殺害 日本 人,因為 日本 人的槍多,眼目多,手快!”

⒋  猶面目;臉面。亦喻外表。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無端窮鬼,失了牛驢,更有何眼目,由來莊院裡駝逗你咱妻女!”
元 嶽伯川 《鐵柺李》第二折:“他與你些打眼目的衣服、頭面。”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凡內臣稍富厚者,預先捐資擺酒,立老衣會……唸經殯葬,以為身後眼目之榮。”

⒌  喻義理關鍵之處。

《圓覺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略疏》:“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諸教煥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六》:“蓋古人作文,俱有間架,有樞紐,有脈絡,有眼目。”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歐陽文忠文》:“《黃夢升墓誌銘》:‘尤以文章意氣自豪’,通篇以此四字為眼目。”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那篇文章的主要眼目是在論身後名的能傳與否的因數。”

⒍  喻指指揮軍隊的訊號。

元 金仁杰 《追韓信》第三折:“臣教 樊噲 去山尖頂上磨旗作軍中的眼目,看陣勢調遣軍人。”
元 無名氏 《飛刀對箭》楔子:“令字旗催促先鋒,帥字旗為軍中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