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

注音 (一)ㄐㄧㄚˇ

拼音 (一)jiǎ

基本釋義

國語辭典簡編本

甲「ㄐㄧㄚˇ」

1.天干的第一位。

2.等第最優的。

造句等、

3.超出一般、位居首位。

造句天下、桂林山水天下

4.古代軍人所穿的護身衣物。以皮革或金屬片製成。

造句、鎧、戰

5.動物身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

造句、鱗

6.手指、腳趾上的角質硬殼。

造句、腳趾

7.引申為圍護於物體外的堅硬保護殼。

造句

8.假定的代詞。

造句

10.量詞。臺灣計算地積的單位。一有2934坪,等於0.97公頃。

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一)ㄐㄧㄚˇ

拼音 (一)jiǎ


[名]
1.天干的第一位。

2.古代軍人穿的護身衣物。以皮革或金屬片製成。如:「盔甲」、「鎧甲」、「披甲」。《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3.指軍人、兵士。《左傳.宣公二年》:「伏甲將攻之。」

4.動物身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如:「龜甲」、「鱗甲」。

5.手指、腳趾上的角質硬殼。如:「指甲」、「腳趾甲」。

6.引申為圍護於物體外的堅硬保護殼。如:「裝甲車」。

7.古代基層治安制度的戶口編制名稱。如:「保甲」。元.施惠《幽閨記》第六齣:「奉上司明文,遍張文榜,畫影圖形,十家為甲,排門粉壁,各處挨捕。」

8.量詞。臺灣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甲有二千九百三十四坪,等於零點九七公頃。
[形]
等第最優的。如:「甲等」、「甲級」。
[動]
超出群眾、位居首位。如:「富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
[代]
假定的代名詞。如:「某甲」、「甲地」。北齊.顏之推〈還魂志〉:「婢逐呼云:『某甲欲奸我!』濟即令人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