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可替否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ㄢˋ ㄎㄜˇ ㄊ一ˋ ㄈㄡˇ
拼音 xiàn kě tì fǒu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獻可替否「ㄒ一ㄢˋ ㄎㄜˇ ㄊ一ˋ ㄈㄡˇ」
⒈ 臣子建議可以施行的方案,廢止不可行的。語本後泛指臣子向君王勸善規過,建議興革。也作「獻替可否」。
引《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引證解釋
⒈ 亦省作“獻替”、“獻可”。
引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後漢書·胡廣傳》:“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前蜀 貫休 《行路難》詩:“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親,又不能獻可替否航要津。”
《明史·劉宗周傳》:“今日當……以庶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
漢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議為名,職以身為貴,智淺謀漏,無所獻替。”
晉 陸雲 《言事者啟使覆校諸官財用啟》:“臣備位大臣,職在獻可,苟有管見,敢不盡規。”
孫中山 《建國方略·民權初步》:“報告當用簡單明白之言辭,有時須陳己見者,則統結以獻替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