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的意思
注音 ㄉ一ㄢˋ ㄕˋ
拼音 diàn shì
基本釋義
⒈ 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皇帝親臨主持。
英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殿試「ㄉ一ㄢˋ ㄕˋ」
⒈ 古時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在大殿中主持。
引《明史·卷七〇·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
⒉ 元代對讀書人的通稱。
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他本是太學中殿試,怎想他拳頭上便死,今日個則落得長街上檢屍。」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唸到有一千番張殿試。」
引證解釋
⒈ 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皇帝親臨殿廷策試。也稱廷試。源於 西漢 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於 唐 武則天 天授 二年於 洛陽 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製。 宋 開寶 八年, 太祖 於 講武殿 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 太平興國 八年,將殿試後進士分為五甲。 元 無殿試。 明 清 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殿試》。
⒉ 原指參加殿試的貢士,後泛用於對士人的敬稱。
引《宣和遺事》前集:“俺姐姐有命,請殿試相見。”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唸到有一千番 張殿試。”
《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先生你是做《滕王閣詩》的身不滿三尺 王勃 殿試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