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的意思

注音 ㄏㄨ ㄏㄨㄤˇ

拼音 hū huǎng

基本釋義

⒈  亦作“惚怳”。

⒉  混沌不分;隱約不清。

⒊  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⒋  遊移不定。

國語辭典修訂本

惚恍「ㄏㄨ ㄏㄨㄤˇ」

⒈  混沌不清。

《文選·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⒉  神志迷糊。

唐·張說〈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惚怳”。

⒉  混沌不分;隱約不清。

《文選·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楊炯 《李舍人山亭詩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嶺之難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贛州聖濟廟靈蹟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難知。”

⒊  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夫風經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張說 《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都只為競風流只恐人強,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這傾城模樣。”
清 惲敬 《雞鳴說》:“蓋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⒋  遊移不定。

晉 木華 《海賦》:“廓如靈變,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中·秋風樞》:“予欲下詣清泠之淵,以明月為館,以文貝為堂, 天吳 九首,變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