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的意思

注音 ㄈㄢˇ ㄑ一ㄝˋ

拼音 fǎn qiè

基本釋義

⒈  古漢語注音方法,用兩個字注讀另一個字,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聲母跟“桑”字聲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韻母的字調跟“故”相同,都是u韻母,都是去聲)

a traditional method of indicat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 by using two other Chinese characters,the first having the same consonant as the given character and the second having the same vowel (with or without final nasal) and tone;


英文 traditional system expressing the phonetic value of a Chinese character using two other characters, the first for the initial consonant, the second for the rhyme and tone

法語 fanqie, ancienne méthode de transcription phonétique

國語辭典簡編本

反切「ㄈㄢˇ ㄑㄧㄝˋ」

一種古代表音的方法。用二字來表示一個字的音讀。如「東,德紅切」,「德」代表「東」的聲母「ㄉ」,「紅」代表「東」的韻母「ㄨㄥ」。

國語辭典修訂本

反切「ㄈㄢˇ ㄑ一ㄝˋ」

⒈  古人切語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上字以定清濁,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東,德紅切」、「反,甫晚切」。

引證解釋

⒈  我國給漢字注音的一種傳統方法,亦稱“反語”、“反音”。用兩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兩個字中,前者稱反切上字,後者稱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跟反切下字相同。取德的聲母d,紅的韻母ong,便構成東音(dōng)。不過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與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一些出入,古今聲母也有些變化。參見“反語”、“反音”。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四:“孫炎 始為反切語。”

如:東,德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