僉議的意思
注音 ㄑ一ㄢ 一ˋ
拼音 qiān yì
基本釋義
⒈ 眾人的意見。多用於群臣百官。
⒉ 共同商議。
僉議「ㄑ一ㄢ 一ˋ」
⒈ 眾人的意見。
引《南齊書·卷四七·王融傳》:「臣側聞僉議,疑給虜書,如臣愚情,切有未喻。」
⒉ 共同商議。
引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檜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蓋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
引證解釋
⒈ 眾人的意見。多用於群臣百官。
引南朝 樑 沉約 《授蕭惠休右僕射詔》:“入副朝端,僉議斯在。”
唐 白居易 《中書舍人韋貫之授禮部侍郎制》:“儀曹之選,僉議所歸。”
《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六年》:“﹝ 宋璟 ﹞又奏:‘大理卿 元行衝 素稱才行,初用之時,實允僉議;當事之後,頗非稱職,請復以為左散騎常侍。’”
⒉ 共同商議。
引《宋史·胡銓傳》:“檜 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蓋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
《續資治通鑑·宋太祖乾德三年》:“先是 全斌 受詔,每制置必與諸將僉議,因是雖小事亦各為異同,不能即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