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的意思
注音 ㄈㄨˊ
拼音 fú
基本釋義
國語辭典簡編本
伏「ㄈㄨˊ」
1.趴著,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
造句倒伏、伏案
2.隱藏、隱匿。
造句埋伏、危機四伏、晝伏夜出
3.降服、使屈服。
造句制伏、降龍伏虎
4.低落下去。
造句此起彼伏、伏地挺身
5.認罪、受罰。
造句伏法、伏誅
6.自夏至後第三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共有三伏,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注音 ㄈㄨˊ
拼音 fú
[動]
1.趴,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如:「倒伏」、「伏案」。《禮記.曲禮上》:「坐毋箕,寢毋伏。」
2.隱藏、隱匿。如:「蟄伏」、「危機四伏」、「晝伏夜出」。《老子》第五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降服、使屈服。如:「降龍伏虎」、「制伏」。
4.低落下去。如:「伏地挺身」、「此起彼伏」。
5.承認、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
6.佩服、信服。同「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形]
隱藏不露的。《文選.左思.蜀都賦》:「漏江伏流潰其阿。」
[名]
參見「伏日」條。
[副]
對尊長自謙的敬辭。《文選.枚乘.七發》:「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閒乎?」《漢書.卷四.文帝紀》:「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