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的意思

注音 ㄒㄨㄣˊ ㄩˊ

拼音 xún yú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亦作“鱏魚”。

⒉  魚綱鱘科。體延長,亞圓筒形。體色青黃,腹白,背部及腹部具五縱行大型骨板。口小,吻尖長,左右鰓膜不相連。尾鰭不正。淡水定居,或淡海洄游。生殖期溯江上游產卵。卵、肉均為富有營養的美味珍品。我國產有中華鱘、達氏鱘、黑龍江鱘等。分佈於沿海及南北各大水域。

⒊  白鱘。魚綱白鱘科。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鱏魚”。

⒉  魚綱鱘科。體延長,亞圓筒形。體色青黃,腹白,背部及腹部具五縱行大型骨板。口小,吻尖長,左右鰓膜不相連。尾鰭不正。淡水定居,或淡海洄游。生殖期溯江上游產卵。卵、肉均為富有營養的美味珍品。我國產有中華鱘、達氏鱘、黑龍江鱘等。分佈於沿海及南北各大水域。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鯗鋪》:“鋪中亦兼賣大魚鮓、鱘魚鮓、銀魚鮓。”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鱘魚》:“﹝一名﹞鱏魚。此魚延長,故從尋從覃,皆延長之義。”
清 方文 《品魚·上品·鮪》詩題注:“鮪,即鱘魚,其形延長而有餘,故名。”

⒊  白鱘。魚綱白鱘科。

漢 馬融 《長笛賦》:“鱏魚喁於水裔,仰駟馬而舞玄鶴。”
《文選·左思<蜀都賦>》:“吹洞簫,發櫂謳,感鱏魚,動 陽侯。”
劉逵 注:“鱏魚,出 江 中,頭與身正半,口在腹下。 《淮南子》曰:‘ 瓠巴 鼓琴,鱏魚出聽。’”
按,今本《淮南子·說山訓》“鱏魚”作“淫魚”, 高誘 注云:“淫魚長頭身相半,長丈餘,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頷下,似鬲獄魚,而身無鱗,出 江 中。”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鱘魚》:“﹝一名﹞鱏魚……其狀如鱣而背上無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飲。頰下有青斑紋,如梅花狀,尾歧如丙。肉色純白。”
清 李元 《蠕範·物名》:“曰秦皇魚,長五六尺,腹胃有胡鹿刀塑之狀,出東海,與鱏魚同名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