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蘭花的詩句
1、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何遜《詠早梅/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4、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賀鑄《子夜歌·三更月》
6、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7、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秦觀《點絳脣·桃源》
8、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張籍《春別曲》
9、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九》
10、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麗·詠白菊》
11、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戚繼光《望闕臺》
12、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
13、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秦觀《納涼》
14、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曾鞏《城南·雨過橫塘水滿堤》
15、夜寒不近流蘇,只憐他、後庭梅瘦。——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見雪》
16、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17、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裡。——朱服《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
18、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
19、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20、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
21、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梅》
22、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23、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24、午夢扁舟花底。香滿兩湖煙水。——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
25、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曉景》
26、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黃升《南鄉子·冬夜》
27、小桃無主自開花,菸草茫茫帶曉鴉。——戴復古《淮村兵後》
28、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歐陽修《畫眉鳥》
29、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吳淑姬《長相思令·煙霏霏》
30、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歐陽修《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31、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
32、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33、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王維《桃源行》
34、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5、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王禹偁《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36、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37、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鄭板橋《詠梧桐》
38、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灞上秋居》
39、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40、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早梅》
41、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李白《長歌行》
42、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43、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題菊花》
44、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長恨歌》
45、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
46、東風吹柳日初長,雨餘芳草斜陽。——秦觀《畫堂春·春情》
47、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李商隱《贈荷花》
48、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王之渙《九日送別》
49、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李白《採蓮曲》
50、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51、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
52、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53、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雜詠三首》
54、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55、求得人間成小會,試把金尊傍菊叢。——晏殊《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
56、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57、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58、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蘇軾《西江月·梅花》
59、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劉徹《秋風辭》
60、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李白《春思》
6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春怨》
62、夢迴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辛棄疾《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
63、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64、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兼無葉裡花。——王駕《雨晴》
65、臺榭空濛煙柳暗,白鳥銜魚欲舞。——納蘭性德《摸魚兒·午日雨眺》
66、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晁補之《鹽角兒·亳社觀梅》
67、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七首·其六》
68、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69、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70、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
71、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72、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杜甫《秋興八首》
73、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三五七言/秋風詞》
74、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鄭思肖《畫菊》
75、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司馬紮《宮怨/閨怨》
76、掩柴扉,謝他梅竹伴我冷書齋。——沈自晉《玉芙蓉·雨窗小詠》
77、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佚名《江南》
78、可有梅花寄一枝?雪來翠羽飛。——吳錫麒《長相思·以書寄西泠諸友即題其後》
79、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維《桃源行》
80、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81、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82、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8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採蓮曲》
84、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李白《秋思》
85、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岑參《山房春事二首》
86、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蘇軾《西江月·梅花》
87、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88、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
89、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90、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元稹《離思五首》
91、梅花大庾嶺頭髮,柳絮章臺街裡飛。——李商隱《對雪二首》
92、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93、一簾紅雨桃花謝,十里清陰柳影斜。——胡祗遹《陽春曲·春景》
94、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95、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96、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蘇軾《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於女王城東禪莊院》
97、春水迷天,桃花浪、幾番風惡。——張元幹《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98、濃似春雲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紀昀《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99、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元稹《離思五首》
100、碧水驚秋,黃雲凝暮,敗葉零亂空階。——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
101、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紀映淮《詠秋柳》
102、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
103、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
104、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杜甫《後遊》
105、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元稹《離思五首》
106、越梅半拆輕寒裡,冰清淡薄籠藍水。——和凝《菩薩蠻·越梅半拆輕寒裡》
107、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108、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候蛩悽斷》
109、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陳亮《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
110、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鬆。——李白《箜篌謠》
111、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吳文英《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
1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113、柳花驚雪浦,麥雨漲溪田。——李賀《南園十三首》
11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春景》
115、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黃巢《題菊花》
116、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組《驀山溪·梅》
117、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白居易《早冬》
118、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張旭《桃花溪》
119、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高蟾《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120、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李頎《送陳章甫》
121、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張先《千秋歲·數聲鶗鴂》
122、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123、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楊萬里《新柳》
124、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王安石《初夏即事》
125、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不第後賦菊》
126、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