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勵志名言名句

1、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

譯文:禮的制定,上取法於天,下取法於地,中間取法於人,人們共同居住、和諧統一的道理全在這裡了。

2、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方矣。

譯文:所以音樂是用來引導快樂的,金石絲竹之聲,是用來引導道德的。音樂得到推行人們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走。

3、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譯文:音樂,是聖人所喜歡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聲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風易俗,所以先王用禮樂來引導百姓而使其和睦。

4、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

譯文:人天生有認識的能力,有認識能力就有記憶。有記憶就是貯藏,然而也有所謂虛,所謂虛,就是不因為已經獲得的去妨礙將要接受的。

5、故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譯文:所以說: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質;人為,是盛大的禮法文理。沒有本性,那麼禮法文理就沒有地方施加,沒有人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變得美起來。

6、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譯文:仁者推行道,並不刻意去做;聖人推行道,不必勉強去做。仁者在思慮道時,是恭敬的,聖人在思慮道時,是樂在其中的。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7、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

譯文:人不可能沒有快樂,有快樂就不能不有所表現,有所表現而不去引導,就會流於亂。先王憎惡這種亂,所以製作了雅、頌的音樂以引導它。

8、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

譯文:虛心、專一,安靜,才能達到認識上的極其透徹、沒有遮蔽的境界。進入這種境界,世界萬物沒有不顯現出來的,顯現出來的都能加以歸類、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會讓其各得其位。

9、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

譯文:不羨慕過去,不憂念未來。沒有憂愁或憐憫的心情,時機合適就行動,事物來了就應對,事情發生了就處理,這樣什麼是治,什麼是亂,什麼要肯定,什麼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10、為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頃幹之胸中。

譯文:做了卻無益於成功,追求卻無益於得到,憂愁卻無益於解決危機,對於這樣的事,就應當將它拋棄得遠遠的。不因為它而妨礙自己,也不讓它對心有片刻干擾。

11、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

譯文:喪禮,就是用生前的樣子去裝飾死者,大致模仿他活著的時候的樣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著的時候,對於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禮的規定來做。

12、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

譯文:音樂生於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變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謹慎地制定音樂。音樂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於淫放,音樂嚴肅莊重,百姓就整齊而不陷於紛亂。

13、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慾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

譯文:聖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頗的壞處,看到了蔽塞的禍害,所以不特別喜好一樣東西,也不特別憎惡一樣東西,不過分強調開始,也不過分強調結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遠,不過分博大,也不過分淺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4、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譯文:人有氣、有生命、有知覺,而且講究義氣,所以人在天下萬物中最為尊貴。人的力氣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馬快,但牛、馬卻被人役使,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能結成社會群體,而它們不能。

15、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

譯文:音樂,就是高興,是人不可能避免會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沒有音樂。高興就一定會嗟嘆歌詠,發抒於聲音,手舞足蹈,表現於動作,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在嗟嘆歌詠、手舞足蹈中,喜怒哀樂的情感全部都表現出來了。

16、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

譯文:天地和諧,萬物才能生長,陰陽相接,世界才能變化,人的天性和後天的禮義結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產生萬物,卻不能治理它;地能養育人,卻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萬物和人類,必須依靠聖人制定禮法,然後才能各得其位。

17、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

譯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亂,所以指定了禮儀來加以區分,使人們有貧窮與富裕、高貴與卑賤的差別,使自己能夠憑藉這些差別來全面統治他們,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尚書》上說:“要做到整齊劃一,關鍵在於不整齊劃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8、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譯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著的人,這是墨家的主張,刻薄活著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這是糊塗,殺死活著的人去陪葬死者,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個人活著時候的情形去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終無不合宜完善,這是禮義的法則儀式,是儒家的主張。

19、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

譯文:精通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人,可以讓他來治理這一類事物,精通於道的人,卻可以治理各種事物,所以君子專一於道,能夠用道幫助考察萬物。專心於道,心志就純正不偏,用它來幫助考察萬物,就能明察,用純正的思想,明察的行為去對待萬物,那麼萬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20、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譯文:思想分散就不能獲得對事物的瞭解,心思不專一認識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會疑惑。專一於道,並用來幫助考察萬物,那麼萬物都可以被認識了。一個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並盡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萬事萬物的道理,都不能執兩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選擇一端而專心以赴。

21、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譯文:選用賢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謹之人,提倡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收養孤兒寡母,資助貧窮的人,像這樣,百姓就服從統治了。百姓服從統治,然後君王的統治地位才能穩固。古書上說:“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