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療
[拼音]:feizaiti kangyanyao
[英文]: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具有消炎、抗風溼作用而化學結構又不同於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的一類藥物。因具有解熱止痛作用,故曾歸屬解熱鎮痛藥。如水楊酸類和吡唑酮類等。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比甾體藥物小。甾體激素類的化學結構為 4個方塊和3個支鏈,形態與漢字的“甾”相似,故得名。這類藥物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溼的作用,也稱為甾體抗炎藥(見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目前,阿司匹林還廣泛用於預防冠狀動脈血栓形成。
作用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解熱
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能阻斷髮熱介質前列腺素E(PGE)的生物合成,系抑制花生四烯酸轉變為前列腺素內過氧化物過程中的環化加氧酶所致。
鎮痛
前列腺素可使痛覺感受器對組胺或緩激肽敏感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均可抑制中樞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故有鎮痛作用。本類藥物對頭痛、牙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及月經痛等鈍痛療效較好,而對外傷性劇痛及內臟平滑肌絞痛無效。由於本類藥物無成癮性,也不抑制呼吸,且不影響精神狀態及其他感覺功能,故臨床廣泛地用於各種鈍痛的治療。
抗炎、抗風溼
其抗炎、抗風溼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抑制緩激肽的合成、穩定溶酶體膜等,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所致,因為炎症時,溶酶體釋出磷酸酯酶,此酶能促進花生四烯酸的釋放,進一步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各種前列腺素。
本類藥物除非那西汀、撲熱息痛外,均有較強的抗炎、抗風溼作用,以阿司匹林和撲熱息痛比較,阿司匹林又有療效好、不良反應較小的特點,故為抗炎、抗風溼的首選藥。
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等通過抑制環氧化酶而對血小板聚集有強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這一作用在阻止血栓形成中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臨床上已廣泛用於冠狀動脈及腦血管栓塞等疾病的防治。
常用藥物
主要有以下幾類。
水楊酸類
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醋柳酸)常用其片劑,為腸溶片。
(1)作用和用途。解熱、鎮痛作用溫和而確實,抗炎、抗風溼作用較強,用於各種鈍痛及風溼熱、急性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為風溼熱、風溼性關節炎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本品有抗凝血作用,用於預防術後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暫時性腦缺血、心肌梗死等。還可用於膽道蛔蟲病及痛風病的治療。
(2)用法。本品口服易吸收,服後2小時血漿濃度達高峰。本品廣泛地分佈於各組織,能透入關節腔、腦脊液、乳汁及胎盤。在肝臟代謝,主要以代謝物形式從尿排出,鹼性尿可促其解離而使排洩加快。
(3)用量。根據不同的用途而採取不同的劑量。
(4)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可有上腹不適、噁心、嘔吐等,也可引起胃潰瘍及胃出血,出血量與用量成正比。可延長出血時間,這與其抗血小板聚集,阻礙血栓烷A2(TxA2)形成有關。長期應用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合成,導致全身出血傾向,可伴服維生素 K以預防。水楊酸樣反應為慢性中毒症狀,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視聽力減退,重者區吐、 譫妄、脫水、 高熱、虛脫、昏迷而危及生命。停藥後,靜滴輸液及碳酸氫鈉以加速排出。少數病人出現皮疹、哮喘、血管性水腫或粘膜充血等過敏反應。其中以哮喘為最多見。有哮喘病史的中老年女性更應注意。水楊酸類在動物實驗中有致畸作用,常量的阿司匹林也可抑制人工培養的人胚細胞生長。臨床證明應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貧血、分娩時出血過多、預產期延長及死胎等。本品與布洛芬合用可使其血濃度降低,故應避免。
苯胺類
代表藥物為非那西丁及撲熱息痛,後者又是非那西丁在體內起解熱鎮痛作用的代謝產物,藥用其化學合成品。
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醋氨酚),常用其0.5g片劑。有解熱、鎮痛作用,對胃腸刺激性小,且不引起出血,故較阿司匹林安全。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鎮痛作用則較弱。口服後吸收快而完全,服後30~60分鐘血藥濃度達高峰,經肝代謝而由腎排出。半衰期為2~4小時。常用於感冒發燒、關節痛、神經痛及偏頭痛等。
非那西汀在治療量時,對某些敏感患者偶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症而出現紫紺,還有厭食、噁心等反應。高鐵血紅蛋白的聚集,還可導致溶血,主要是非那西汀所產生的對氨基苯乙醚所致,新生兒、嬰幼兒及老年人特別敏感,系缺乏還原酶所致。長期大量服用非那西汀可以引起緊盂和膀胱腫瘤,一般可引起腎損害,有的稱為“藥物性腎炎”。多種解熱鎮痛藥均可引起。長期大量用撲熱息痛常發生急性肝損害,口服8~12g/次可致嚴重肝壞死。解毒可及早用乙醯半胱氨酸(痰易淨)或蛋氨酸。在中國因每日用量均在2g以下,故這種損害還未見報道。新生兒禁用,3歲以下小兒慎用。
吡唑酮類
代表藥物為氨基比林和安乃近。
安乃近(諾瓦經)常用其片劑、針劑和滴鼻劑。作用與氨基比林同,其特點是本品易溶於水(本品為氨基比林之亞硫酸鈉加成物),故解熱、鎮痛較快而強。主要用於退熱,亦可用於頭痛、關節痛、神經痛、牙痛及肌肉痛等。本藥的用法為口服、滴鼻或深部肌肉注射。
用藥過程中,注意防止虛脫,控制用量。過敏反應嚴重者為大皰表皮鬆解症,並可合併嚴重感染,有致死可能,其發生率僅次於抗生素類。其他還有皮疹、藥熱等。還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礙性貧血,並能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故只宜短期使用。注射區域性可能出現紅腫、疼痛,也可能產生肌萎縮及關節障礙。
芳香丙酸類
布洛芬(異丁洛芬;拔怒風)常用其片劑,每片0.2g。
本品口服易吸收,有較強的抗炎、鎮痛、解熱作用。主要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其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較撲熱息痛好。適用於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病人,本品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也有一定療效。飯後服。
在用藥過程中,偶見輕度消化不良、皮疹、胃腸道潰瘍及出血,有潰瘍病及出血傾向者慎用。
吲哚類
吲哚美辛(消炎痛)常用其膠囊劑,每粒25mg。栓劑,每粒100mg。本品解熱及對炎性疼痛的作用明顯,對風溼或類風溼關節炎有消炎鎮痛作用,對痛風性關節炎及關節炎的療效最好;有抗凝血作用,可預防血栓形成;還可減輕免疫反應。上述作用均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關。本藥可緩解體位性低血壓,系增加鈉的吸收,恢復血管壁對交感介質的敏感度所致。本品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4小時血濃度達高峰,90%與血漿蛋白結合。部分經肝代謝,主要由尿排出,排洩快,少量經膽汁排洩。本藥多用於不耐受阿司匹林之關節炎患者,也可用於癌性發熱及其他不易控制之發熱。還可用於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痛經、巴特氏綜合徵(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貝赫切特氏病,解除膽絞痛及輸尿管結石引起的絞痛、偏頭痛,治療色素膜炎等眼科疾患和預防習慣性流產等。飯後服。栓劑以連用10日為一療程。
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反應,嚴重者為胃出血甚至胃穿孔。中樞神經反應發生率為20~50%,持續頭痛則應停藥。也可發生肝損害、抑制造血系統、過敏反應和潰瘍病等。震顫麻痺、癲癇、精神病、支氣管哮喘、腎功能不全者及孕婦忌用,老年人及兒童慎用。
鄰氯苯甲酸類
雙氯滅痛(雙氯滅酸鈉、二氯芬酸鈉)常用其片劑、針劑或栓劑。本品為一新型的強效抗炎鎮痛藥,其鎮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比消炎痛強2~2.5倍,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特點為藥效強,不良反應少,用量小,個體差異小。口服吸收迅速,服後1~2小時血濃度達高峰,排洩快,長期使用不蓄積。常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神經炎、紅斑狼瘡、癌症、手術後疼痛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用法為口服或肌注。栓劑,1日2次,50mg/粒。
本品可引起胃腸道紊亂、頭暈、頭痛及皮疹。肝、腎損害及有潰瘍病史者慎用。妊娠頭3個月應避免使用。
其他
炎痛喜康常用其片劑。為抗炎鎮痛藥,作用略強於消炎痛,常用於風溼性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也可用於骨關節炎、粘連性脊椎炎及其他骨骼肌病的治療。鎮痛、消炎、消腫作用明顯,近期有效率較好,其作用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所致。半衰期為45小時,每日服20mg,4~7日即可達穩態血藥濃度,長期服用亦不產生蓄積。經肝代謝,以羥化物及葡萄糖醛酸結合形式自尿中排出,僅有 5%以原形自尿糞排洩。飯後服,療程2周至3個月。長期服用本品,可引起胃潰瘍及大出血。應定期檢查血液及肝、腎功能,必要時查大便隱血。孕婦及兒童不宜用。偶見頭暈、便祕、粒細胞減少等。
常用的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藥見表。但抗炎鎮痛實不足以概括本類藥作用,例如預防心臟及腦血管形成血栓已成為阿司匹林的主要用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