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外奇穴

[拼音]:shenxiaoqiu shenyan(manxing)

[英文]:glomerulonephritis(chronic)

由各種病因引起的原發於腎臟的慢性腎小球疾病,簡稱慢性腎炎,又稱為原發性慢性腎炎與繼發性者相區別。臨床上將由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等引起的繼發性慢性腎臟損害,按其原發病命名,如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由於這些病例的診斷和治療主要依據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與原發性者有很大區別。在中國慢性腎炎的發病率仍很高,1981年人群發生率為0.28~0.89%,是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最重要病因之一(佔60%)。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腎炎在症狀上相似,治療上有共同之處,但預後從輕到重各不相同。本病主要是通過免疫性反應造成的腎損傷。不同的病因可以有相同的腎損害。臨床表現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腫、高血壓及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起病可急可緩,但多數病例不是從急性腎炎演變而來。因此,對“慢性”腎炎的理解,應為潛在病理改變的持續性或進行性發展,使病情遷延,成為慢性,而不單純是急性腎炎的慢性階段。現代醫學可通過腎活檢瞭解腎組織的病理變化以確定預後並指導治療。

發病機理

多數慢性腎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證明,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原蟲等都可以通過免疫發病機理引起本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可能是造成多數慢性腎炎的病因。因藥物、代謝紊亂、自身抗體等病因引起的腎臟病變,只是全身性損害的一部分,屬繼發性腎臟病變。1960年後,根據動物實驗研究,將腎炎分為原位免疫複合物型腎炎、迴圈免疫複合物型腎炎、難溶性或不溶性免疫複合物型腎炎等。1980年後已明確細胞免疫的重要作用。同時,注意到本病的遺傳背景,認為某些型別腎炎與其組織相關性抗原型別(HLA typing)密切相關。此外,非免疫性損傷機理,如高血壓、高蛋白質飲食增加腎臟負荷,大量蛋白尿造成腎小球硬化等,都可加重慢性腎炎的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

慢性腎炎多數發生於青壯年(20~40歲),起病緩慢,病情遷延,時輕時重,腎功能可逐步減退。臨床症狀有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後期出現貧血、氮質血癥及尿毒症。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等病,誘發急性發作,類似急性腎小球腎炎,部分病人可自動緩解。慢性腎炎患者臨床表現不同,對治療的反應及預後均與其潛在的病理形態有關。臨床上將慢性腎炎區分為三型。

(1)普通型,臨床表現主要為尿檢異常,包括蛋白尿、紅細胞尿、管型尿;浮腫時有時無,一般不甚重,蛋白尿為中等量(24小時尿蛋白定量<3.5克)。無腎病表現。病人可有乏力、疲勞、腰痠痛、食慾減退、面色虛黃、蒼白等,此型一般進展緩慢,常持續多年。

(2)高血壓型,除一般慢性腎炎的共同表現外,突出的表現為持續性中度以上的高血壓及心血管損害,常合併高血壓眼底改變,嚴重時甚至視乳頭水腫。此型腎功能惡化較快。

(3)急性發作型,在慢性過程中,由於某種誘因出現急性發作,在短期內病情急驟惡化,尿改變加重,甚至出現肉眼血尿,臨床表現也加重。這些病人經過適當處理後,病情常可緩解,但也可因此而惡化,進入尿毒症階段。

臨床分型與病理組織分型間無相應的關係。相同的臨床型別病例,其病理組織形態可完全不同。

慢性腎炎的治療效果及預後與其病理變化型別有非常密切的聯絡,國際上將慢性腎炎按其組織病理變化分為:

(1)微小病變型;

(2)膜性腎病;

(3)系膜增殖性腎炎(其中包括IgA腎炎);

(4)內皮—系膜增殖性腎炎;

(5)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又稱膜增殖性腎炎;

(6)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

(7)新月體性腎炎。目前中國尚不能廣泛地腎進行活檢,故僅部分病人能明確病理分型。

幾種常見病理型別的特點如表所示。

診斷和鑑別診斷

當臨床上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考慮慢性腎炎的可能。

(1)水腫伴尿檢異常,包括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2)高血壓合併尿檢異常。

(3)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極度貧血等合併尿檢異常。

(4)不明原因的血尿。

(5)在體檢或其它疾病常規尿檢時發現原因不明的尿液異常。慢性腎炎一般需做下列檢查以明確診斷:

(1)尿蛋白定量及選擇性指數測定或尿蛋白免疫化學分析。

(2)尿紅細胞形態的鑑別,慢性腎炎一般為多形性。

(3)腎功能檢查,瞭解有無腎功能損害。

(4)測量血壓,檢查眼底,觀察有無高血壓及眼底變化。

(5)血漿蛋白及血脂分析。

(6)作腎活體組織檢查明確組織型別。

慢性腎炎的鑑別診斷:

(1)功能性蛋白尿,特別是體位性蛋白尿,在青少年中不少見。排除此種情況需做立臥位蛋白尿定性、定量及免疫化學分析。體位性蛋白尿不應該出現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

(2)排除繼發性腎炎,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藥物或化學物質以及腫瘤引起的腎臟損害。

(3)與慢性腎盂腎炎區別。慢性腎盂腎炎不是腎小球疾病,而是間質性腎炎。慢性間質性腎炎很少引起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一般<1.0g/24小時,常伴有腎小管損害,如低分子蛋白尿、尿濃縮功能減退。尿紅細胞形態,多數不是多形性的。 B超或腎盂造影常顯示腎盂腎盞或單側腎臟形態大小的變化。

(4)高血壓性腎損害。慢性腎炎多發生在青壯年,高血壓繼發腎損害的發生年齡較晚。病史中高血壓與蛋白尿發生次序的先後對鑑別診斷有一定意義。高血壓繼發腎損害時尿蛋白定量較低,紅細胞管型少見,有尿檢異常時,腎功能損害較明顯,常伴有心、腦等其它內臟損害。

(5)急性腎炎。急性腎炎病程較短,常有血清補體降低,起病前有先驅感染,通常不存在長期持續的高血壓,無眼底變化。

治療

目前還缺少特效療法,因此強調綜合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保護腎功能,使病人在長期慢性的過程中延緩出現腎功能衰竭。

(1)一般性治療,有水腫、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者,應注意適當休息,避免劇烈活動。若不存在失鹽性腎炎,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應加以限制,強調給予高熱量。蛋白質的攝入量根據腎功能的情況調整。有腎功能不全時,採用低蛋白飲食,要求蛋白質量少而精,即食用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蛋白質(如雞蛋白、牛奶、瘦肉等);若腎功能正常而尿蛋白量較多,則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慢性腎炎病人抵抗力低,容易發生繼發感染,如感冒、病毒感染等,導致病情波動,甚至誘發急性發作,應注意防範。應儘量避免應用有腎毒性的藥物。

(2)對症治療,利尿消腫可應用各種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塞、速尿、丁脲胺、安體舒通、氨苯喋啶等。若水腫嚴重,血漿蛋白甚低,常規利尿藥效果不佳時,可適當輸入血漿或白蛋白、右旋糖酐,通過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提高血容量,加強利尿,中藥也有較好的利尿效果。

高血壓的並存,可加劇慢性腎炎的病情,因此適當有效的控制血壓,對減緩病情有重要意義。降壓藥的使用與原發性高血壓的用藥基本相同,區別在於有腎功能不全時對腎血流量有影響的降壓藥如交感神經阻滯劑等不宜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巰甲丙脯酸及鈣拮抗劑如心痛定可作為首選藥物。

鑑於腎炎是一種免疫反應性疾病,根據其發病機理可採用下列治療方法: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毒類藥物;雷公藤多甙或總萜片;抑制血小板凝聚藥如潘生丁;抗凝劑如肝素、華法令;血漿置換療法。這些療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織病理學改變。由於激素及免疫抑制劑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療中力求有病理學診斷,以減少盲目用藥所帶來的藥物副作用。已發生腎功能不全和有嚴重高血壓者,通常不宜用激素或細胞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