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位數
[拼音]:bingduxing naoyan
[英文]:viral encephalitis
病毒引起的腦組織炎症。由於腦膜常同時受罹,有人認為命名為“病毒性腦膜腦炎”更為確切。因為兒童免疫系統和血腦屏障發育尚未成熟,故本病好發於兒童。本病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國家和地區發生和流行的病毒性腦炎種類不同。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地區以流行性乙型腦炎為多。而美國則流行聖路易腦炎、東部馬腦炎、西部馬腦炎和加利福尼亞腦炎。不同病毒引起的腦炎,其臨床表現、病情及預後也不同。流行性乙型腦炎、皰疹病毒性腦炎等病情凶險,病死率高,且易致後遺症。而腸道病毒如ECHO病毒、庫克薩基病毒引起的腦炎、流行性腮腺炎腦炎等病情輕,病死率低,一般不遺留後遺症。
分類
病毒性腦炎的種類很多,可分急性病毒性腦炎、慢病毒腦炎和傳染後腦炎 3類。急性病毒性腦炎是各種病毒侵入腦組織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見的有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性腦炎、皰疹病毒性腦炎(表1)、腸道病毒性腦炎(表2)和其他病毒所致的腦炎(流行性腮腺炎腦炎、艾滋病腦炎、腺病毒腦炎等)。慢病毒腦炎是由慢病毒引起,病變呈慢性、進行性。最後,病人因喪失腦功能而致殘或死亡,如庫魯病(寒顫樣震顫病)和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二氏病。傳染後腦炎是感染病毒或接種疫苗後,當時不出現腦炎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才出現腦炎的臨床表現。可能因病毒先潛伏在腦組織,以後才引起病變。亦可能與感染病毒或接種疫苗後發生變態反應引起神經的脫髓鞘病變有關。常見的有麻疹、水痘和風疹後腦炎及接種狂犬病等疫苗引起的腦炎。
臨床表現
病毒侵入人體後,先在神經外組織如網狀內皮系統或侵入部位的淋巴結內增殖。以後侵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有畏寒、發熱、乏力及食慾不振等症狀。病毒由血液通過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炎或腦膜腦炎。病人出現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驚厥,並可出現顱神經麻痺、肢體癱瘓和精神症狀如幻視、幻聽、精神異常、言語障礙、興奮躁動、抑鬱等。體徵可有腦膜刺激徵,如頸硬、克爾尼格氏徵和布魯金斯基氏徵陽性、錐體束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氏徵陽性等。病人末梢血白細胞數可減低、正常或增高。腦脊液檢查壓力升高,外觀呈無色透明,蛋白輕度升高,糖及氯化物量正常,白細胞數一般在 100~200/┢l以內,不超過500/┢l。病程早期,多核為主,以後單核佔多數。確診須靠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可懷疑為病毒性腦炎,病毒分離可用腦組織、腦脊液等標本,接種於組織培養基、雞胚和動物如乳鼠、小鼠、豚鼠等。血清學檢查可用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EIA)和放射免疫法(RIA)等檢查病毒特異性抗體,尤其是檢測特異性 IgM抗體,有助早期和現症病人的診斷。應用腦穿刺取腦組織作病毒分離、病理檢查及免疫熒光染色,檢查腦細胞中的病毒抗原和包涵體,有助於確診。尤其對診斷皰疹性腦炎意義更大。近年來應用聚丙烯醯胺凝膠由泳、蛋白質印跡法和聚合酶鏈反應 (PCR)等檢測病毒核酸及病毒特異性抗體,具有敏感性高及特異性強的優點。此外,檢查腦電圖和CT常可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
治療
除皰疹性腦炎可用無環鳥苷或阿糖腺苷治療外,均無特效治療。一般採用對症療法和支援療法,供給足夠的營養、液體及電解質。根據症狀應用降溫、止驚厥等措施。昏迷病人應給予良好的護理,注意面板及口腔清潔,定時翻身、拍背及吸痰,防止繼發感染。急性期應注意顱壓增高,可給20%甘露醇液脫水。病情嚴重者,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也可試用中醫中藥治療。
預防
採用以切斷傳播途徑、殺滅蟲媒(如滅蚊、滅蜱等)和注射疫苗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參考書目
駱萍英:急性散發性病毒性腦炎,見駱成榆等編著:《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