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液劑

[拼音]:Zhubing Yuanhoulun

[英文]:Treatiseon the Causes and Manifestations of Diseases

中國最早的以論述內科疾病為主兼及各科疾病病因和證候的醫學著作。又稱《巢氏諸病源候總論》,簡稱《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編撰,或題吳景(景賢),書成於大業六年(610)。巢元方生平不詳,僅知大業年間(605~618)任太醫博士。

此書總結了隋以前的臨床經驗,內容十分豐富。共分67門,1729條(候),每候一證,主要論述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證候,不載治療方藥,多附導引方法。收載病證數量超過以前的醫籍,分類較前人細緻。所載病證以內科為多,除風病、虛勞、傷寒、溫病、熱病等“大病”外,尚包括消渴、腳氣、黃疸、蟲症等,風病即載29種。婦科雜病載140多種,面板病載40多種,外科病中金創即載23種。此書以《內經》的理論為基礎,對證候描述詳確,在病因方面有不少精闢見解。如提出某些傳染性熱病因外界“乖戾之氣”所致,可“多相傳易”,但可服藥預防;疥瘡中可用針挑去疥蟲;寸白蟲(絛蟲)因食不熟牛肉所致;漆瘡與個人“稟性”有關。在病因方面多次提到服石。對消渴、腳氣、麻風等描寫精確。又提到人工流產、腸吻合術和拔牙等手術。此書在疾病分類方面作出貢獻。對後世影響巨大,為後世許多醫著直接或間接引用,宋代定為醫生必讀書及醫科學生考試科目。現有版本10餘種,最早為元刻本,明萬曆間有吳勉學校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清刊《周氏醫學叢書》本(1955)流傳最廣。

參考文章

《諸病源候論》中的消渴谷藥療法闡釋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