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疾病

[拼音]:rui

[英文]:black fly

雙翅目蚋科(Simuliidae)昆蟲。成蟲形似蠅而小,黑色,俗稱“黑蠅”。因背駝,又稱“挖背”。全世界已知1270餘種,主要分佈於北溫帶及亞北極地區,中國已有百餘種。雌蚋叮人吸血,造成騷擾,有些種類傳播盤尾絲蟲病。

成蟲體長約2~5mm,翅大,足短。雌蚋兩複眼分離,雄蚋兩複眼幾乎相接。口器刺吸式。中胸發達,背面隆起如駝背。

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卵、幼蟲和蛹在水中發育,成蟲在空中生活。完成生活史需3~5周到5~6個月,主要取決於水溫。卵產於清潔流水中的水草、落葉、樹枝或石塊上,成堆或排列成鱗片狀。每一雌蟲平均產卵150~500粒,最多達800粒。幼蟲藉助其涎腺分泌的細絲粘著於棲附處,以免被急流沖走,以水中微生物為食,多次蛻皮後結繭化蛹。初羽化的成蟲棲於孳生地附近的草叢和灌木叢裡,不久,雌蚋開始吸血,多數吸家畜血,也吸人和其他哺乳類動物及鳥類的血。其口器不適於深刺,故叮刺吸血過程中亦吮食組織液。吸血後卵巢內的卵方成熟。通常白晝吸血,且在日出和日落前後出現 2個刺叮高峰。多數種類的雌性成蟲亦吸植物汁液,雄蚋則僅吸食植物汁液。蚋每年繁殖的代數視種類和水溫度而異,有的一、兩代,也有的至五、六代。以卵或幼蟲在水下或冰下越冬。人被蚋刺叮後1分鐘始感疼痛,區域性紅腫發癢,甚至發炎、潰爛,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在拉丁美洲、非洲,某些蚋如惡蚋、蟹蚋、淡黃蚋、金蚋可傳播盤尾絲蟲病。巴西的亞馬孫蚋傳播歐氏絲蟲。

加強個人防護,如塗擦避蚊胺等驅避藥可防蚋的叮咬。敵敵畏和蘇雲金桿菌血清型H-14製劑等噴灑溪流、泉水或草叢林木可消滅蚋的幼蟲和成蟲。在西非和加拿大用以索蟲科線蟲和微孢子蟲進行殺滅蚋幼蟲的研究,已獲初步成效。

參考文章

領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白腹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長嘴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半領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熱帶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花臉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加州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灰藍蚋鶯的地理分佈鳥類帶“蚋”的詩句大全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