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器官腫瘤

[拼音]:huafenzheng

[英文]:pollinosis

主要由花粉引起的呼吸道變態反應病。有關植物花粉引起過敏的現象,最早見於公元130~200年,加倫描述了有些人在花草前會打噴嚏。1836年J.埃利奧特森經試驗指出,植物花粉可引起枯草熱;31年後,英國H.布萊克利通過面板試驗證實花粉是引起枯草熱的原因。1872年美國M.懷曼指出,在美國引起枯草熱的主要原因是豚草花粉。他認為“枯草熱”一詞並不恰當,因為此症既與枯草無關,也不發熱,正確的命名是“花粉症”。有變態反應體質的人,受不同花粉抗原刺激被致敏後,再次接觸相同抗原,即可發生變態反應。本病發作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本病主要影響呼吸道和眼部,表現為鼻炎、哮喘或結膜炎。雖不會危及生命,但會每年發作,給患者帶來痛苦和麻煩。本症在美國主要由豚草引起,人群發生率約5%,有的地區高達15%,中國調查寧夏某地區發現本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率約1~4.9%。診斷主要根據症狀及病史,必要時做過敏原檢查確診。採用脫敏療法根治或對症治療。

花粉症屬於蓋爾和庫姆斯二氏分型的第Ⅰ型變態反應。發病機理是花粉抗原首先使具有變態反應體質的人致敏,產生相應的花粉抗體。這種抗體屬免疫球蛋白 E(IgE)。IgE有親細胞性,它附著在肥大細胞上,使肥大細胞致敏。被致敏的肥大細胞再次接觸同一花粉抗原時,即發生抗原抗體反應,通過一系列過程,釋放出組胺、慢反應物質等多種介質,引起粘膜水腫、血管內液體滲出、分泌物增多、區域性刺激和平滑肌收縮等。

致敏原

自然界有數十萬種植物,並不是每種植物的花粉都能致敏機體,引起花粉症。這主要決定於花粉的抗原性。發生花粉症的流行,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花粉的數量必須多;

(2)花粉必須小而輕,可以飄散到較遠地區;

(3)產生這種花粉的植物必須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可以廣泛生長。風媒花大多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所以其花粉是引起花粉症的主要致敏原。和蟲媒花植物相比,風媒花植物一般沒有鮮豔的花朵,沒有誘人的香味,也缺乏蜜腺,所以也不招引昆蟲。

前已提及,只有具有變態反應體質的人才能被致敏引起花粉症。這種人約佔人口的1/3。首先機體必須與致敏花粉有較長時期的接觸,才能被致敏。接觸時間越長,被致敏的機會越大,發病率也越高。

本病特點之一是症狀發作有明顯季節性,並與致敏花粉傳粉期相一致。根據發病季節的不同,本病可分為春季花粉症、夏季花粉症和秋季花粉症三類,或春季花粉症和夏秋季花粉症兩類;特點之二是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同一患者在不同地區發病情況截然不同,若遷移到另一地區,由於脫離了致敏花粉,可能不經任何治療症狀即可自行消失;特點之三是每年發病時間固定,相差不過幾天,最多十幾天,這些特點對花粉症的診斷及確定致敏花粉都具有重要意義。症狀的輕重與空氣中花粉的飄散量有關。傳粉季節開始時,症狀由輕到重,臨近季節末期症狀漸減輕,季節過後自然緩解。症狀的輕重與氣候條件有關,一般來說風天花粉飄散多,花粉症症狀也重,陰雨天症狀輕。乾旱年份不利於植物生長,產生花粉量少,花粉症症狀輕,傳粉季節前雨量適中,有利於植物生長,產生的花粉多、症狀也重。

中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主要致敏花粉為蒿屬(Arte-misia)花粉(圖1),其他具有重要性的植物有藜科、禾木科植物及葎草、蓖麻等。南方地區除蒿屬花粉外,還有莧、藜、木麻黃、苦楝的花粉等。豚草(Ambrosia artemisifolia)則是美洲地區的重要致敏植物,已蔓延到歐洲廣大地區。1970年代以來也已蔓延到中國,主要沿鐵路線、海岸和河流擴散(圖2)。在遼寧、山東、江蘇等地已發現了不少豚草花粉症患者。

花粉症的臨床表現

典型的花粉症,最常見的是鼻炎,有鼻堵、鼻癢、連續打噴嚏、流大量清水樣鼻涕等表現。支氣管哮喘常突然發作喘憋、呼吸困難,肺部有喘鳴音,也有表現為結膜炎、眼癢、發紅、流淚。在發作期診斷並無困難,但在發作的間歇期檢查多屬正常,此時需詳細詢問病史。花粉症發病的季節性和地區性是區別於常年性變應性鼻炎和其他鼻部疾病的主要鑑別點。

在發病時進行鼻鏡檢查,可見鼻腔粘膜蒼白、水腫、有多量稀薄的或較粘稠的分泌物,將鼻分泌物塗片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可查到嗜酸性粒細胞。

花粉症在第一年發病時可被誤診為長期不愈的感冒,這種情況在兒童患者較多見。有的患者是常年性變應性鼻炎合併花粉症,他們的症狀為常年性,有季節性加重,加重時恰與致敏花粉的傳粉期一致。

花粉症確診後,應設法判斷致敏的花粉,以便進行防治。重要的是詳細詢問病史,從中可作出初步判斷:如發病在春季,多為樹木花粉致敏;發病在夏秋季,多為草類和莠類植物花粉致敏。病史中提供的致敏花粉的線索,要用花粉浸液皮內試驗來證實。陽性表現為區域性紅暈和風團。只有當病史和面板試驗的結果相符時,才有診斷意義。

如果對面板試驗的結果有懷疑,或因廣泛面板病等原因不能進行面板試驗時,還可用花粉或花粉浸液進行鼻粘膜或結膜激發試驗,若能激發出典型的花粉症症狀和體徵,就可確定診斷。

與面板試驗的結果比激發試驗更可靠,但它每次只能試驗一種花粉,而面板試驗每次可測試20種或更多的花粉,所以臨床上仍以面板試驗為方便實用。

防治措施

已確診為花粉症的患者,應設法避免或儘量減少致敏花粉的吸入,但除非在發病季節遷居到沒有致敏花粉的地區,一般很難做到。

花粉症症狀雖重,但其發病期僅1~3月(一般不超過6個月),藥物治療能收到較滿意的效果。發病期短的患者更適於藥物治療,雖然其療效是暫時的、對症的,但見效快,很容易為患者接受。

常用的藥物有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苯海拉明、去氯羥嗪(克敏嗪)、賽庚啶等。這類藥物起效快、毒性低,但大多有嗜睡的副作用。皮質類固醇,如潑尼鬆、地塞米松等,雖有一定副作用,但由於用藥時間不長,故不會有太大的全身反應。這類藥物以口服為主,沒有必要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也可與抗組胺藥同時服用。也可配成溶液作為滴鼻、滴眼等。新的區域性應用的類固醇藥物倍氯米鬆療效好。色甘酸鈉有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的作用,但必須在發病前給藥,口服吸收很少,故採用粉劑鼻腔吸入或1~2%溶液滴鼻、滴眼。其他對症藥物如1%麻黃素(滴鼻)、丙胺太林(普魯本辛,口服)等。有哮喘的可應用茶鹼類藥物、沙丁胺醇(舒喘靈)、皮質類固醇等。

為了防止花粉症的反覆發作,特別是為了防止發展為支氣管哮喘,對多種花粉過敏、發作時間長,或已有支氣管哮喘的,應採用脫敏療法。其法是用致敏花粉浸液以小量漸增的方式進行注射,以提高患者對致敏花粉的耐受能力。耐受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由於體內產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IgG),它在血迴圈中可以捕獲花粉抗原,與之中和,使其不能達到肥大細胞。同時,機體內IgE含量下降,這樣可防止或減輕發作。

花粉症的脫敏治療有三種類型:

(1)常年性脫敏,治療遍及全年;

(2)季節中脫敏,治療僅限於發病季節;

(3)季節前脫敏,治療開始於發病季節前2個月,到發病季節中止。以常年性脫敏療效最好。季節中脫敏已不常用,因為對症藥物控制症狀更為簡便。季節前脫敏常與常年性脫敏配合進行,常先行常年性脫敏,達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劑量後再改為季節前脫敏。脫敏治療的有效率約90%左右,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劑量掌握不好,可能會有花粉症症狀加重和其他併發症,所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它的最大缺點是治療時間過長,一般需3年。有倡用快速脫敏或應用改良製劑的,效果尚待觀察。